时间: 2025-04-30 14:3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39:43
故洛阳城有感
作者:杜牧 〔唐代〕
一片宫墙当道危,
行人为尔去迟迟。
筚圭苑里秋风后,
平乐馆前斜日时。
锢党岂能留汉鼎,
清谈空解识胡儿。
千烧万战坤灵死,
惨惨终年鸟雀悲。
这片宫墙高耸在道路旁,
行人因此匆匆而行,步履迟缓。
筚圭苑中秋风萧瑟,
平乐馆前夕阳斜照。
那被禁锢的党羽,难道能保住汉鼎?
空谈清淡,无法真正了解胡人的情形。
经过千年战火,土地已然荒芜,
终年惨淡,鸟雀也悲鸣不已。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前,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以清新、简练著称,擅长五言绝句,常表现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关注。
《故洛阳城有感》写于杜牧晚年,正值唐朝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之时。诗中所表现的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故洛阳城有感》是一首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诗作。诗人在描绘洛阳城的景象时,展现了个人对于国家和历史的思考。开头的“一片宫墙当道危”描绘了洛阳城的残破景象,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行人的迟疑步履恰恰反映出对这座古城的敬畏与不舍。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筚圭苑”与“平乐馆”的描绘,传达出昔日繁华的对比,暗示着历史的无情流逝。到了“锢党岂能留汉鼎”,诗人则透过历史的视角,对比了当年汉朝的繁荣与今日的衰败,表现出对现实政治的失望。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千烧万战”这一强烈的意象,表达了历史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创伤,鸟雀的悲鸣象征着人们的苦痛和不幸,给人以深刻的反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层层递进,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关怀。
作品通过对洛阳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揭示了政治腐败与战争带来的悲惨后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杜牧的《故洛阳城有感》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在诗中,“锢党岂能留汉鼎”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千烧万战坤灵死”描述了什么样的历史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