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3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33:54
萧然穷巷一茅庐,却喜频回长者车。
避地不忘梅福隐,移家还傍伯通居。
春风洲上花犹发,夜月门前柳自疏。
若忆嗣宗长啸处,岂堪回首重踟躇。
在幽静的小巷中,我住着一间茅屋,但我却高兴地常常看到长者的车子经过。
避难的日子里,依然不忘梅福的隐居生活,搬家后仍然靠近伯通的住处。
春风吹拂下,洲上的花儿依然盛开,夜月映照下,门前的柳树显得更加稀疏。
如果怀念嗣宗高歌的地方,怎能忍心回头而犹豫不决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梅福和伯通均为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代表着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诗中所提的“长啸”意在表达对自然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作者介绍:
孙七政(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其清新隽雅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表达隐逸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隐居生活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出对友人的怀念。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者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怀念。首句“萧然穷巷一茅庐”开头便为整个诗歌定下了清冷简朴的基调,诗人借此描绘出自己身处的环境。接下来的“却喜频回长者车”则构建了一个温暖的情感氛围,虽然生活简朴,但内心依然充满喜悦。
继续的“避地不忘梅福隐,移家还傍伯通居”,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梅福和伯通成为了他心灵的依托。诗中春风与夜月的意象交替出现,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令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的“若忆嗣宗长啸处,岂堪回首重踟躇”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不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体现了明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美好回忆的怀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萧然穷巷”的意思是什么?
诗人对“梅福隐”的态度是?
“夜月门前柳自疏”中的“柳”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竹里馆》与《寄怀禹锡阿咸侨寓百花洲上》都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前者通过竹林的清幽展示了诗人的淡然与洒脱,后者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怀念。两首诗在表达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各具特色,前者更显清新脱俗,后者则富有情感的深度。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