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0:0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08:24
秋到离亭暮。羡风前珊鞭玉靶,翩然竟去。
借问此行何所向,笑指巴烟郢树。
是乌鹊惯南飞处。路入南荒休骋望,
有陶公战舰空滩雨。酾热酒,浪花舞。
严君坐拥貔貅旅。厌下流一军下濑,
目无黄祖。昨夜月明亲飨土,
耍奏新填乐府。都不用陈琳阮瑀。
手掣红旗翻破阵,看郎君下笔惊鹦鹉。
猿臂种,气如虎。
秋天来到离亭时分,羡慕那风中轻盈的马鞭与玉靶,
它们翩翩而去。问你这次出行的目的地,
你笑着指向那巴山烟雾中的郢树。
那里是乌鹊习惯南飞的地方。
路入南荒,便不再眺望远方,
只见陶渊明的战舰在空旷的滩涂上飘荡着雨水。
斟满热酒,浪花在杯中舞动。
严君坐拥着像貔貅一样的旅队。
厌倦了那流亡的军队下沉,
目光却不屑于黄祖的故土。
昨夜月明,我亲自款待了故乡的土特产,
乐曲也奏响了新填的乐府。
这都不需要陈琳和阮瑀的作品。
手中挥舞着红旗翻越阵线,看郎君的笔尖惊起了鹦鹉。
猿臂种,气势如虎。
陈维崧(1597年-约1655年),字敬之,号白山,晚号秋舫,江苏武进人。清代初期词人,擅长古诗,风格豪放,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
此诗创作于清代,李若士为陈维崧的友人,此次送别是为了李若士回乡省亲。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故乡的思慕。
《送三韩李若士省亲之楚》是一首抒情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若士的深切祝福及对故乡的眷恋。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话的形式,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送别氛围。
诗的开头“秋到离亭暮”,以时间和空间的切入点,带出送别的气氛。接着,诗人羡慕着风中轻盈的马鞭与玉靶,隐喻着友人即将踏上旅途的洒脱与自由。诗中不断通过问答的形式展开,增添了互动的色彩,而“笑指巴烟郢树”则展现了友人对旅途的从容与向往。
而后,诗人通过“陶公战舰空滩雨”这一意象,既描绘出南方的风光,又隐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还提到了“热酒”和“浪花舞”,赋予了送别仪式一种欢快的氛围,显示出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最后,借助红旗和惊鹦鹉,诗人表现出对友人前途的祝愿与期待,显得豪情万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既有对友人的祝福,又包含了对自我处境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整首诗围绕着友情、旅途与对故乡的思念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若士的祝愿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基调与对未来的希望。
诗中提到的“陶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羡风前珊鞭玉靶”主要表达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猿臂种,气如虎”用来形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