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5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58:44
高阳台四首 其二
作者: 蒋敦复 〔清代〕
黛影横波,奁浪剪碧,题襟人在兰舟。
今夕天涯,不知何处琼楼。
犀钩淡似纤纤月,挂疏帘又挂闲愁。
倚秦篝悄搯银檀,怕按梁州。
无情画舸西风起,任萍花吹散,总是悠悠。
冷落青衫,而今可说风流。
芙蓉不作双鸳梦,恁凄凉偏学眠鸥。
记来游如此江山,一曲悲秋。
黛色的影子在水波上摇曳,波浪如同剪刀般切割着碧水,题名的笔者正坐在兰舟中。今夜我在天涯,却不知道琼楼在哪个方向。犀利的钩子淡淡如纤细的月光,挂着疏落的帘子,又挂上了无尽的闲愁。我倚靠着秦篝,轻轻敲打银檀,生怕奏起梁州的曲子。无情的画船在西风中起航,任凭浮萍花随风飘散,都是那般悠悠。虽然我身穿青衫,此刻却可以谈论风流韵事。芙蓉不再做双鸳梦,这样的凄凉偏偏让我学会了像鸥鸟一样沉睡。回想起游历如此江山,心中不禁吟唱一曲悲秋。
作者介绍:蒋敦复,清代诗人,字仲明,号惭庵,江苏人。他在诗词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作品多融情于景,善于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的作品常反映个人的情感经历以及对社会的思考。
《高阳台四首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江边独坐时的孤独与惆怅。开篇的“黛影横波”便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水波的轻摇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波动。接着,诗人抒发了对远方琼楼的迷茫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漂泊感。
在情感的流转中,诗人用“犀钩淡似纤纤月”来表达月光的清冷与思绪的悠远,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随后的“倚秦篝悄搯银檀”,更是将孤独的氛围推向高潮,犹如在独自回忆往昔的岁月。
整首诗通过对画舸、青衫和芙蓉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过往的追忆,最终以“记来游如此江山,一曲悲秋”收尾,深刻而动人。悲秋情绪如同一条贯穿的主线,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对孤独的感受,以及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深入探讨了人情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哀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黛影横波”中的“黛”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琼楼”象征着什么?
诗人对“无情画舸西风起”的描写,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蒋敦复与李清照的作品均包含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蒋敦复的诗更加注重孤独与游离的主题,而李清照则更倾向于表达对逝去爱情的怀念与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