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5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58:31
未到山前骑马回。
风吹雨打已无梅。
共谁消遣两三杯。
一似旧时春意思,
百无是处老形骸。
也曾头上带花来。
骑马未到山前就返回了。
狂风暴雨中梅花已不再。
与谁一起消遣两三杯酒呢?
和旧时春天的情景相似,
却已百无聊赖,容颜老去。
我曾经也曾头上插花而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诗人,亦是政治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情感,风格豪放,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创作背景:
《杏花天 其四 漫兴作》创作于辛弃疾晚年,诗中渗透着对时光流逝和个人衰老的感慨。诗人在春天的气息中感到无奈与孤独,这种情感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力感。
这首诗以春天的杏花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不再青春的骑士,未到山前就因风雨而折返,这一过程象征着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风雨无情,梅花已去,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消逝。而后,诗人又引入了饮酒的场景,“共谁消遣两三杯”,表达了对陪伴的渴望与孤独的无奈。接下来,诗人感叹与旧时的春天相似,却又感到百无聊赖,身体的衰老让他倍感失落。最后一联则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昔日的欢愉与今日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情感深沉而复杂。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出辛弃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过往青春的怀念与生命无常的感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未到山前骑马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失落
C. 兴奋
答案: B
诗中提到的“共谁消遣”反映了诗人的怎样状态?
A. 孤独
B. 快乐
C. 忧伤
答案: A
“也曾头上带花来”中的“带花”有何象征意义?
A. 美好与青春
B. 贫穷与困惑
C. 忘却与离别
答案: 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辛弃疾的《杏花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辛弃疾更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慨与失落,而李清照则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