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招屈亭

《招屈亭》

时间: 2025-05-05 10:41:44

诗句

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

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0:41:44

原文展示:

招屈亭
作者: 汪遵

三闾溺处杀怀王,
感得荆人尽缟裳。
招屈亭边两重恨,
远天秋色暮苍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屈原的悲剧与哀愁。怀王在三闾之地被杀,荆楚人民因此悲痛,纷纷穿上白色的丧服。屈原在招屈亭边感受到两重的仇恨,眼望远方的秋色,天色渐渐暗淡。

注释:

  • 三闾:指三闾大夫屈原,楚国的忠臣。
  • 溺处:指屈原投江自尽的地方。
  • 怀王:指楚怀王,因屈原的忠诚而受到重视,但最终遭遇悲剧。
  • 缟裳:白色衣裳,象征丧服,表示哀悼。
  • 招屈亭:屈原所作的亭子,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与悲痛。
  • 两重恨:指对怀王被杀的愤恨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悲痛。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三闾溺处,指的是屈原自尽的地点,屈原是楚国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因忠诚于国而遭受误解,最终选择自尽以表明他的忠诚。此诗通过怀王的悲剧和屈原的痛苦,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切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遵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深情的抒怀和细腻的笔触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受当时政治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影响,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屈原等忠臣遭遇的同情。唐代崇尚古典文学,诗人常常借古人之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招屈亭》是一首深具历史感和情感厚度的诗作。诗中通过屈原和怀王的命运,表现了诗人对忠臣遭遇的不平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首句提到的“杀怀王”,直接点出历史悲剧,令读者感受到一种压迫感和历史的沉重。接下来的“感得荆人尽缟裳”,描绘了因怀王之死而哀悼的场景,白色的丧服成为了悲痛的象征。当诗人提到“招屈亭边两重恨”时,情感达到了高潮,仇恨与悲痛交织,令人深思。最后一句“远天秋色暮苍苍”,将情景与情感结合起来,秋天的苍茫与诗人内心的苍凉呼应,给人以无尽的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闾溺处杀怀王:这里以屈原的自尽为背景,提及怀王之死,突显历史的悲惨。
  2. 感得荆人尽缟裳:荆楚人民因怀王之死而悲痛,穿上丧服,表达哀悼情感。
  3. 招屈亭边两重恨:在招屈亭前,诗人感受到仇恨与无奈的双重情感。
  4. 远天秋色暮苍苍:描绘出秋天的萧瑟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苍凉。

修辞手法:

  • 对仗:诗歌中“杀怀王”与“尽缟裳”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白色丧服象征着哀悼,暗示着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反思。
  • 意象:秋色的描绘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形成深邃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沉痛反思,揭示了忠臣屈原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与人性悲剧的深刻关切。

意象分析:

  • 三闾:象征着忠诚与悲痛。
  • 缟裳:象征着哀悼与失落。
  • 招屈亭:象征着对屈原精神的追忆与缅怀。
  • 秋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闾溺处”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自尽地点? A. 李白
    B. 屈原
    C. 杜甫

  2. 诗中“缟裳”指的是什么?
    A. 白色的衣服
    B. 红色的衣服
    C. 蓝色的衣服

  3. 诗中提到的“招屈亭”象征着什么?
    A. 忠诚与悲痛
    B. 欢乐与庆祝
    C. 旅行与冒险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国殇》——闻一多

诗词对比:

  • 比较汪遵的《招屈亭》与屈原的《离骚》,两者都表现了对忠诚与悲剧的深切探讨,但《离骚》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招屈亭》则侧重于历史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屈原与古代楚文化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晚梅 二郎之官房陵作五言唐律两章送之 韩耕道交八绝句韵见寄因和答之 邵武赵使君挽章二首 迎寺丞舅归舟 饱良父弟横舟 祁门道中即事 偶成 谭仁季以二诗见贻走笔次韵 遣将追贼何公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平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龜字旁的字 建倡 玉性 拓复 明察秋毫 包含曹的成语 加官进爵 火辣 匹马当先 麥字旁的字 包含瀑的词语有哪些 失魂丧魄 车马如龙 户字头的字 鸡内金 辵字旁的字 乛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