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0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9:14
眼前扰扰黑蚍蜉,
口角霏霏白唾珠。
要识吾师无碍处,
试将烧却看嗔无。
眼睛心地两虚圆,
胁不沾床二十年。
谁信吾师非不睡,
睡蛇已死得安眠。
在我眼前,黑色的蚂蚁纷乱爬动,
嘴角吐出的白色唾沫如同珍珠般细腻。
若想要了解我的老师在无碍的境地,
不妨试着把这种烦恼烧掉,看他是否会生气。
眼睛和心灵都是空灵而圆满,
二十年来身躯不曾碰触床榻。
谁会相信我的老师其实并没有入睡,
他像已死的蛇一样安然无恙。
“睡蛇已死得安眠”中的“睡蛇”可以理解为一种比喻,指那些在表面上看似沉睡,实际上却在深思熟虑的人。此句暗示了深层次的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及画家。他的诗词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彼时他已受到许多政治风波的影响,心境趋于平和。作品反映出他对人生的领悟与超然的态度。
这首诗以一种看似轻松的笔调探讨了人生的烦恼与内心的安宁。开篇以“黑蚍蜉”来象征那些细微而琐碎的烦恼,仿佛在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往往会扰乱我们的内心平静。接着,诗人通过“白唾珠”这个形象,描绘出一种清新而细腻的状态,似乎在劝诫我们要以一种淡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琐事。
“要识吾师无碍处”是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表明诗人对其老师的崇敬与对其境界的向往。通过“试将烧却看嗔无”,诗人提倡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当我们能放下那些烦恼时,便能看见更深层次的智慧与宁静。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从容与淡泊,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思。它不仅是对个人心灵状态的描绘,也是对世事纷扰的反思,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哲人诗人的深邃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超越生活的琐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诗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中“黑蚍蜉”象征什么意思?
“眼睛心地两虚圆”中的“虚”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吾师”指的是谁?
答案:
苏轼与王维的诗作均展现了超然的心境,但苏轼更侧重于对烦恼的思考,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