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2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24:34
赵既见和复次韵答之
长安小吏天所放,
日夜歌呼和丞相。
岂知后世有阿瞒,
曹公自言参之后。
北海樽前捉私酿,
先生未出禁酒国,
诗语孤高常近谤。
几回无酒欲沽君,
却畏有司书簿帐。
近制,公使酒过数法甚重。
酸寒可笑分一斗,
日饮无何足袁盎。
更将险语压衰翁,
只恐自是台无饷。
长安的小吏,真是任凭天意自由放任,
白天黑夜都在歌唱呼唤和丞相。
谁知后来的历史上还有阿瞒,
曹公自称是参的后代。
在北海的酒樽前捉拿私酿,
您这位先生还未走出禁酒的国度,
您那孤高的诗句常常招来谤议。
几次想要向您买酒,却又畏惧有司的账簿。
最近的法令,公使酒的数量限制极为严厉。
酸寒的酒可笑地分得一斗,
日常饮用又何足以媲美袁盎?
更用危险的言辞压制衰老的翁,
只怕这本身就是台上没有粮饷。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巨匠之一。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等成就卓越,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这首诗是在苏轼与友人赵既见的诗歌交流中产生的,反映了宋代对酒的禁制及其对士人生活的影响。诗中提到的种种酒的禁令,折射出当时社会对饮酒的复杂态度,以及人们对个人自由的渴望。
苏轼的《赵既见和复次韵答之》是一首生动地表达对饮酒禁令的不满与无奈的诗歌。诗中通过长安的小吏与丞相的歌唱,表现了官场的繁华与士人的愤懑。苏轼以曹操与袁盎的历史典故,揭示了当时对酒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
在诗的开头,苏轼描绘了长安的繁华,表现出当时小吏对权力的依附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随后,他却以“岂知后世有阿瞒”反转了这种美好的情景,指出历史的复杂与权力的无情。诗中提到的“北海樽前捉私酿”,则是对当时官员严厉禁酒的控诉,显示了苏轼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禁令的反感。
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意象丰富,情感真挚。通过对酒的描绘,苏轼表现出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歌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与制度的压迫,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意义。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酒的禁令与对自由的向往展开,表现了士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反思。通过历史典故的引入,展现出社会变迁与权力的复杂关系,表达了对个人自由的渴求与对制度的不满。
选择题:苏轼在这首诗中提到的“阿瞒”指的是谁?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日夜歌呼和丞相”反映了诗人对___的追求。
判断题: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饮酒自由的支持。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