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3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6:30:47
永遇乐(初夏独坐西山钓台新亭)
作者:李弥逊 〔宋代〕
曲径通幽,小亭依翠,春事才过。
看笋成竿,等花著果,永昼供闲坐。
苍苍晚色,临渊小立,引首暮鸥飞堕。
悄无人,一溪山影,可惜被渠分破。
百年似梦,一身如寄,南北去留皆可。
我自知鱼,翛然濠上,不问鱼非我。
隔篱呼取,举杯对影,有唱更凭谁和。
知渊明,清流临赋,得似恁么。
在幽静的小路上,通向隐秘的地方,小亭子依偎在青翠的山色中,春天的气息才刚刚过去。看那竹笋已长成竹竿,等着花朵结果,整天都可以悠闲地坐着。苍茫的晚色中,我在水边小立,仰望着飞落的暮鸥。静谧无人,一溪山影,唯可惜被河流分割。百年如梦,身如寄人篱下,南来北往皆可。自知如鱼,悠然在水濠之上,不问鱼与我无关。隔着篱笆叫来朋友,举杯对着自己的影子,谁来和我一起唱歌呢?我知道陶渊明的心境,清流映照出我的诗情,能得如此心境。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因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山水田园而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作产生于李弥逊于初夏时节独自坐在西山钓台新亭的场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永遇乐》是李弥逊的一首抒情词,描绘了初夏时节独坐山亭的宁静和惬意。全词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开篇以“曲径通幽”引入,展现了小亭的隐秘和宁静,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春天结束的叙述,展现出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流逝。
在“苍苍晚色”中,诗人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宁静的氛围。此处的“暮鸥飞堕”不仅是景的描写,也是心情的映射,象征着自由和随意的生活状态。接着,诗人感慨人生如梦,体现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在后半部分,诗人自知如鱼,自得其乐,表现了一种超然的态度。即使身处世外,也不忘与友人共饮,体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与生活的乐趣。结尾处提到陶渊明,表明诗人追求的隐逸理想,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
全词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描绘了初夏的美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展现了宋代文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在社会纷扰中追求内心宁静的理想。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哲思。
选择题:李弥逊是哪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填空题:全诗描绘了诗人初夏时节在__的情景。
判断题:诗中提到陶渊明,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对/错)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诗歌风格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