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1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19:55
静夜帘栊,薄寒庭院,罗衣不耐更深。乍断还连,料应洒遍花阴。孰教清漏添如许,一声声冷透诗心。到天明,无限廉纤,无限萧森。偶然试写巴山句,奈频番剪烛,苦未成吟。却忆横塘,荷衣零落难禁。小楼曾祝春无恙,润苍苔旧径堪寻。恨残更,尽力将愁,压上罗衾。
夜静帘子轻垂,庭院寒气袭人,薄衣裳在深夜中感到寒冷。忽然断了又连绵,想必雨水洒遍了花阴。是谁教这滴答的水声如此之多,一声声冷冷地透入我的诗心。待到天亮,满眼都是轻盈的霜华和萧条的景色。偶然试着写巴山的诗句,却因频频剪烛而苦于未能成吟。想起横塘边,荷叶纷纷零落难以承受。那小楼曾祝愿春天无恙,湿润的苍苔和旧径仍然可以追寻。恨这更深的夜,尽力将愁绪压在罗被之上。
吕景蕙(1860-1934),字景蕙,号澹云,晚号蓉老,江苏人。她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在当时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她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本诗创作于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因雨声而辗转反侧,勾起对往昔的思念与感伤。正值春秋交替之际,她在感受季节更迭的同时,也触发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这首《高阳台》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深夜中因雨而生的思绪。开篇的“静夜帘栊,薄寒庭院”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而宁静的环境,帘子的轻垂与庭院的寒意形成鲜明对比,渲染出一种孤独感。接着,诗人通过“乍断还连”的雨声,描绘出一种时断时续、变幻无常的情景,这种声音不仅是自然的反映,更是心境的象征。诗中“孰教清漏添如许”的疑问,流露出诗人对这种孤寂的无奈与感叹。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回忆起往昔的美好,尤其是“横塘”之景,荷叶的零落让人倍感惆怅,这种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恨残更,尽力将愁,压上罗衾”,则是情感的顶点,夜深人静时的愁苦与压抑令人心痛,表现了对生活的无力感和对过往的眷恋。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静夜中的孤独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映射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无奈。
诗中描绘的夜晚是怎样的环境?
“清漏”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往昔的感情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