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4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43:46
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
作者:张炎 〔宋代〕
松风掩昼隐深清。流水自泠泠。一从柯烂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声。颇笑山中散木,翻怜爨下劳薪。透云远响正丁丁。孤凤划然鸣。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
风吹过松林,掩盖了白昼,显得深邃而清幽。流水轻声流淌,宛如琴声。一自从归来后,我更爱这琴弦的声音,而不再喜欢那棋盘的声音。常常笑那些山中散落的木材,更多怜惜那灶下辛苦的柴薪。透过云层传来的声音,清脆如丁丁。孤独的凤凰在空中划过,发出鸣叫。疑似在岭上行走的千年白雪,更让我感觉到高寒之中,似乎在回应着谁的声音。回首望去,却已无处可寻,只有一江风雨,潮水汹涌而生。
作者介绍:张炎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字惟白,号陶然,生于南宋,卒于元代。其词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与对人事纷扰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山林之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音声,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厌倦,体现了其洒脱的人生态度。
《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是一首极具山水意境的诗作,通过松风、流水、琴声等自然元素的描摹,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环境。诗中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琐事的超然。诗的开头以“松风掩昼隐深清”引入,表现出诗人置身于深山中的宁静,松风和流水声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面。
接着,诗人通过“爱弦声不爱枰声”表达了对音乐的偏爱,暗示了他对喧嚣生活的逃避。对山中散木的笑谈和对灶下柴薪的怜惜,显示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反映了他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最后,诗人通过“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的结尾,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无奈的情感,似乎在感叹人生的无常与无处可归。这种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交织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然,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流水自泠泠”指的是什么?
诗人为何偏爱“弦声”而不爱“枰声”?
最后两句“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