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0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03:25
里山涧
作者: 王抱承 〔清代〕
里山涧水天上来,
轰轰震响雷为推。
前驱迸遏后推发,
何独瞿塘滟滪堆。
有客死嫌词未切,
我将眼见为君说。
黄梅时节雨翻盆,
西山北山水直趺。
顷刻山中化作湖,
银涛雪浪纵横铺。
黄龙大涧号自昔,
吸入通身一日敷。
十日五日势不煞,
一里二里涧澎湃。
岂比涓涓地上流,
我道天来何足怪。
这首诗描绘了里山涧的水流汹涌澎湃,仿佛是从天而降,轰隆作响,犹如雷声推动着水流。水流的前部被压抑,后部又不断涌出,难道只有瞿塘峡的滟滪江水才会如此滞留吗?有位客人抱怨我的话语未能贴切,我想将我所见的情景告诉你。黄梅时节,雨水如翻盆般倾泻,西山和北山的水流都汹涌而下。顷刻间,山中变成了湖泊,银色的波涛和雪白的浪花交错铺展。黄龙大涧早已如此,吸纳了大自然的力量,整日滋润万物。即便是十天、五天,水势也丝毫未减,一里、二里,涧水依然澎湃。这种水流又怎能与地面涓涓细流相比?我想说,天上来的水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王抱承(约1636-1710),字孝先,号白云,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山水诗。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里山涧》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
《里山涧》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王抱承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诗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将涧水的奔腾与雷声的轰鸣结合,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场面。诗的开头就以“里山涧水天上来”引入,给人一种水流从天而降的感觉,似乎在描绘一场自然的壮观景象。
接下来,诗人把水流的运动与雷声相结合,形成了前后呼应的效果,展示了水流的力量。然后通过“何独瞿塘滟滪堆”的反问,进一步强调了涧水的独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接着,诗人引入了生活的细节——黄梅时节的降雨,表现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与观察。
后半部分的“顷刻山中化作湖”更是将事物的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水流的迅猛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无常与力量,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类渺小的感慨。最后,诗人以“岂比涓涓地上流”作结,再次强调涧水的不同,突显了自然的壮丽与不可思议。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生活的哲思,展示了王抱承深厚的诗歌功底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的主题是对自然力量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敬畏,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了大自然的变化无常与人类的渺小。
诗中“里山涧水天上来”是什么意思?
诗的主题是什么?
“轰轰震响雷为推”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些作品在主题和情感上都有所共通,均能激发读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