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44:21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若渡河,吾将奈何。
河水有悬流,鱼鳖不能居。
公力不如水,乃为鳖与鱼。
河水胜鸩毒,河水胜矛戟。
河伯不相邀,胡云避不得。
吾闻狎于虎,死于虎,狎于水,死于水。
公性扬扬急如驶,河水一去不复回,
公今一去宁复起。
公不起,自取之,公兮公兮将怨谁。
不要渡河,不要渡河,如果你真的要渡河,我该怎么办呢?
河水流急,鱼和鳖都不能生存。
你的力量不如水,所以你就像鱼和鳖一样。
河水比毒酒还要致命,比武器还要可怕。
河神不邀请你,怎么能逃避呢?
我听说,跟老虎亲近会死,跟水亲近也会死。
你的性情急躁,像船一样快速,
河水一去不复返,你今天一去还能回来吗?
如果你无法回来,那就是自找的,你啊,你又能怨谁呢?
“狎于虎,死于虎”是指与猛兽亲近就会面临危险,强调了自然界的残酷。此句常作为警示,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
乌斯道,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风格上带有浓厚的哲理性。
《公无渡河》作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可能是诗人为警示某位朋友或亲人,以防其冒险行为。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与无奈。
《公无渡河》是一首充满警示意味的诗。诗人通过对河流的描绘,传递了潜在的危险和对友人的关怀。诗的开头反复强调“公无渡河”,显示了诗人对友人冒险行为的强烈反对和不安。接着,诗人通过对河水急流的描述,暗示了这种冒险行为的不可逆性,强调了河水的危险性,甚至比毒酒和武器还要可怕。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用“吾闻狎于虎,死于虎”的典故,进一步引申出冒险的潜在后果。这种警示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劝诫,更是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和冒险心理的批判。最后,诗人以“公兮公兮将怨谁”收尾,表明如果真发生了不幸,那是自找的结果,突出一种无奈而又深沉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河流的描绘及其危险性,警示人们在面对危险时应保持警惕,反映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生冒险的思考。
“公无渡河”重复了多少次?
河水比什么更危险?
诗中提到的“狎于虎”是什么意思?
与《静夜思》相比,《公无渡河》更注重于对风险的警示,而《静夜思》则更多地表现了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