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2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27:44
淮水去不返,我心重怆恻。
弟兄各异县,欲往无羽翼。
八月遗我书,开函泪沾臆。
知我病乍起,一一问眠食。
共此千里心,相思不相即。
茱萸勿复采,忧来簪不得。
兄今更何如,吞声望故国。
淮水奔流而去,不再回头,我的心情愈发沉重而悲伤。兄弟们各自身处不同的地方,我想去探望,却无力飞翔。八月时,你寄来信件,打开信封泪水沾湿了我的衣襟。你知道我病情刚刚发作,逐一关心我的饮食起居。我们心中怀有千里之遥的思念,却无法相见。茱萸花不要再去采摘,忧愁使我无法插上它。兄弟你如今怎样,默默地盼望着故乡。
冯煦(约1660-约1730),字子瞻,号逸斋,清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结合,具有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情感表达。
此诗写于重阳节前夕,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兄弟的思念之情。诗中透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情的深切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因战乱或生计而离散的普遍情景。
《九日同少符饮 其三》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作,冯煦通过清晰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兄弟深厚的思念之情。开篇以“淮水去不返”引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紧接着“我心重怆恻”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厚度。诗中利用“弟兄各异县”的描写,展现了亲人间的距离与思念,表达了想要相聚却因生活所迫而无能为力的苦涩。
“八月遗我书,开函泪沾臆”一句,生动地描绘出收信时的激动心情,泪水浸湿衣襟的细节,令人感同身受。接下来的“共此千里心,相思不相即”则进一步深化了相思之苦,表现出即便心灵相通,身体的距离依然无法弥补。
整首诗以“茱萸勿复采”作为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亲情与忧愁的双重感受,既有对传统习俗的留恋,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最后一句“吞声望故国”则是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与对故土的眷恋。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故乡的眷恋,反映了清代社会中人们因生活原因而产生的距离与无奈,主题深刻而感人。
诗中“淮水”象征什么?
A. 离别与流逝
B. 亲情
C. 思念
“八月遗我书”中提到的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悲伤
C. 无奈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惆怅
C. 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