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3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39:14
三台道上
作者: 史善长 〔清代〕
稻草高于屋,泥垣白板扉。
鸡豚过社少,牛马入秋肥。
漠漠田千顷,阴阴木四围。
此乡风景异,不见塞尘飞。
在三台的道路上,稻草的高度超过了屋顶,泥墙与白色的门扉相映成趣。
鸡和猪在村社中变得稀少,牛和马在秋天则显得肥壮。
广阔的田野在眼前,四周被阴凉的树木围绕。
这里的风景与他乡大为不同,完全没有边塞的尘土飞扬。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绘乡村的宁静与丰饶,反映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常常与“塞外”相对照,表现出对城市喧嚣的反思。
作者介绍: 史善长,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体现了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农业社会,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的丰收与宁静,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村生活的重视。
《三台道上》是一首描绘乡村田园风光的诗,诗人在这里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富饶的乡村景象。开头两句“稻草高于屋,泥垣白板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稻草的高度与房屋形成对比,暗示着丰收的喜悦;而泥墙和白门则体现出乡村的朴素与宁静。
接下来的“鸡豚过社少,牛马入秋肥”,描绘了乡村动物的变化,鸡和猪的减少暗示着农村人家可能因为时代变迁而减少了养殖,而牛马则在丰收之后变得肥壮,这显示了丰收带来的喜悦,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的经济状况。
最后两句“漠漠田千顷,阴阴木四围”则让人感受到田野的广阔与树木的阴凉,整首诗通过对比,反映出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景:“此乡风景异,不见塞尘飞”,诗人用这句结束,强调了这里的宁静与美好,远离了边塞的尘土飞扬,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描绘了丰收的景象以及宁静的自然环境,反映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稻草高于屋”反映了什么?
A. 贫穷
B. 丰收
C. 建筑风格
D. 气候变化
“鸡豚过社少”说明了什么?
A. 农村动物增加
B. 农村人家减少养殖
C. 农村人口增加
D. 农业技术进步
诗中提到的“阴阴木四围”主要表现了什么?
A. 乡村的繁华
B. 乡村的宁静与自然环境
C. 边塞的荒凉
D. 城市的喧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