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0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09:32
《六丑 丙午元夕雨》
作者:陈维崧
听今宵疏雨,也算做一年元夕。
旧事流波,一往如何觅。
香街马迹。记常年灯市,
鞭丝帽影,有许多相识。
阑珊灯火梅精立。
雅淡衣裳,轻盈姿格,
人月同时一色。
便旁人也道,此是秦虢。
萍踪顿隔。怕旧时李益。
昔日君平,无人怜惜。
檐前点点滴滴,似替人流泪,
学人悽恻。拚此去花朝寒食。
都只向雨雨风风,趖尽春光九十。
红篝拥夜寒侧侧。
拟此情并春柑传与,何由寄得。
今夜细雨飘洒,也算是过了一年元宵节。
往事如流水,如何再去追寻?
香街上马蹄的印迹,记得往年灯市的热闹,
鞭打着丝绳的帽子,身边有许多老朋友。
昏暗的灯火下,梅花般的身影屹立。
衣裳素雅,举止轻盈,
人和明月仿佛融为一体。
旁人也说,这里是秦虢(古国名)。
漂泊的踪迹顿时隔绝,怕想起昔日的李益。
往日的君平(诗人),无人怜惜。
檐前细雨滴滴,似乎在替人流泪,
我也学着悲伤。决心在花朝和寒食时节去追寻。
都只是在雨雨风风中,错过了春光九十天。
红篝灯笼在夜里微微发冷。
想要把这份情感和春柑一同寄出,却又无从寄去。
陈维崧(约1626-?),清代诗人,字子越,号澹庵,江苏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尤其擅长雨夜、月下的意境,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风貌。
《六丑 丙午元夕雨》创作于清代丙午年(1666年),正值清代的初期,社会动荡,诗人在元宵节的雨夜中,回忆过去,感慨万千,作品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六丑 丙午元夕雨》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作品。诗人在雨夜的元宵节,借细雨抒发对往事的思念。开篇以“今宵疏雨”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暗示着诗人的孤独和惆怅。诗中“旧事流波”的意象,传达了时间的无情与记忆的模糊,诗人追忆往昔,却难以寻觅。
香街的马迹和灯市的热闹,描绘了曾经的繁华与温暖,而今却已物是人非。通过对“阑珊灯火”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状况的无奈。诗中提到的李益与君平,强调了诗人对旧友和过往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被遗忘的悲伤。
全诗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尤其在“檐前点点滴滴,似替人流泪”的句子中,细雨与泪水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伤与无奈。最后,诗人希望将这份情感寄托于春柑,却又感到无从寄出,增强了整首诗的凄凉感。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绘中,展现了对历史、友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元宵节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揭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孤独和对友情的渴望。
《六丑 丙午元夕雨》是在哪个节日创作的?
A. 清明节
B. 元宵节
C. 中秋节
D. 端午节
诗中提到的“李益”是指哪位诗人?
A. 唐代诗人
B. 宋代诗人
C. 明代诗人
D. 近现代诗人
诗中“檐前点点滴滴,似替人流泪”揭示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A. 快乐
B. 失落
C. 愤怒
D. 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