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4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46:59
戴笠披蓑军十万,饥嗔饱喜客三千。
身披斗篷、头戴斗笠的士兵有十万之众,而在酒楼中,饥饿、愤怒、饱食、喜悦的客人却有三千人。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寿,生活在宋代,具体生平资料较少,属于文学创作领域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描绘现实生活和表现人间百态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众生活艰辛。诗人通过描绘士兵和客人的对比,反映了战乱与和平的巨大差异。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战场与市井的对比,展现了士兵的艰苦与民众的多样情感。前半段描绘了十万大军的壮观景象,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而后半段则转向市井,描绘了三千客人的不同状态,表现出一种生活的百态。诗人在这两者之间的对比中,实际上是在探讨生死、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诗中的意象丰富,士兵的斗笠和蓑衣不仅是对其身份的描述,更象征着他们在战斗中所承受的艰辛与无奈。而“饥嗔饱喜”的客人则反映了社会的另一面,生活在和平时期的百姓,他们的情感状态多样,展现出人间的复杂与变化。整首诗虽短小,但通过对比手法,传达了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丰富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士兵和客人的对比,反思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现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军”指的是什么?
A. 士兵
B. 商人
C. 学生
D. 农民
“饥嗔饱喜”的描绘反映了什么样的状态?
A. 战争
B. 人类情感的多样性
C. 自然灾害
D. 社会秩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宋代诗词的特点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