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8: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8:48
作者:张翥 〔元代〕
危亭突兀戴鳌头,
俯视沧溟一勺浮。
龙伯衣冠藏下府,
梵王台殿起中流。
扶桑夜色三山日,
滟滪江声万里秋。
老我惜无吞海句,
但磨崖石记曾游。
这座危亭高耸入云,像是顶着巨鳌的头;
俯瞰海洋,仿佛只是一勺水在漂浮。
龙伯的衣冠隐秘在他的府邸中,
梵王的殿宇屹立在水中。
扶桑山的夜色与三山的日出交相辉映,
滟滪江的水声传来万里之外的秋意。
我年老了,遗憾没有写出“吞海”的壮丽句子,
但我仍然铭记那块崖石,记得我曾经游览的经历。
作者介绍:张翥,元代诗人,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诗风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张翥游历金山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艺术创作的思考。
《登金山吞海亭了公请赋》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诗作。开篇即以“危亭突兀戴鳌头”引入,展示了亭子的巍峨与雄伟,给人一种置身于高处俯瞰大海的感觉。接下来的“俯视沧溟一勺浮”,通过对比手法,将广袤的海面与一勺水进行对比,展现出海洋的浩瀚与诗人内心的渺小。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谦卑,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对自然的敬畏。
诗中“龙伯衣冠藏下府”与“梵王台殿起中流”的对仗,展示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龙伯的隐秘与梵王的显赫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接着的“扶桑夜色三山日”,将夜与日、山与水的变化结合,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诗人似乎在这一刻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遗憾与对过往的怀念,虽年老体衰,却仍然渴望创作出壮丽的诗句。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与自然、人生的深刻联系,充满了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创作的追求和遗憾,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危亭突兀”中的“突兀”意思是:
A. 平坦
B. 高耸
C. 深邃
“俯视沧溟一勺浮”中“沧溟”指的是:
A. 河流
B. 大海
C. 湖泊
诗人对创作的遗憾体现在:
A. 想写壮丽句子
B. 觉得自己写得不好
C. 希望能再游一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比较张翥的《登金山吞海亭了公请赋》和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但张翥更注重人生哲理的反思,而李白则多了一份豪放与洒脱。
这些资料将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诗词的背景、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