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夏景 莲房坠粉红

《夏景 莲房坠粉红》

时间: 2025-04-29 02:49:39

诗句

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

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

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

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

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

么荷因见忆,憔悴感青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49:39

原文展示

夏景 莲房坠粉红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
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
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
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
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
么荷因见忆,憔悴感青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夏天的荷花景象。莲花快要结成莲房,却仍然三三两两地空着。摘下来的荷叶中有莲子,落在水面上显得格外粉嫩。已经雕刻成藕的荷花,谁又能用翠绿的荷叶来装点呢?半妆着的船摇曳在水中,水面如同腻滑的秦宫。荷花在秋露中闪烁,亭亭玉立在晨风中。这些荷花让我想起了往事,因而感到憔悴如青铜般的忧伤。

注释

字词注释:

  • 莲房:指莲花的果实或种子房。
  • 摘来中有子:摘下莲房时发现其中有莲子。
  • 坠处粉尤红:掉落在水面上,显得特别鲜艳。
  • 已镂冰为藕:意指莲藕已经被雕刻成型。
  • 半妆摇越棹:指船只轻摇,仿佛是半妆的状态。
  • :形容水面光滑湿润。
  • 濯濯:形容水珠闪亮,清新的样子。
  • 亭亭:形容荷花直立的姿态。
  • 青铜:用来比喻憔悴的状态。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秦宫”,可能是指古代的秦国宫殿,象征着雅致的环境与生活。
  • “濯濯含秋露”中的“秋露”可以引申为清晨的露珠,象征清新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字时中,号青山,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其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夏季,正值荷花盛开之时,诗人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往事的怀念。夏天的荷花既带来美的享受,也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夏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花的生长与环境,展现了夏季的独特美感。诗的开头通过“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引入,表现出荷花虽已盛开,但仍有些许空缺,暗示出一种未尽的美感和遗憾。接着,诗人提到“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不仅描绘了荷花的娇艳,还隐含了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随着诗句推进,诗人通过“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的描写,展现了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而“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的意象,则将自然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给人以宁静而优雅的感觉。最后两句“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更是将荷花的清新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感受到晨风中荷花的摇曳。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眷恋夹杂着对过往时光的沉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基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
    表达了莲花快要结果的状态,但仍有一些空缺,给人一种期待与未尽的感觉。

  2. 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
    描绘了摘下来的莲房中发现莲子,落在水面上显得特别鲜艳,展现了生命的延续。

  3. 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
    通过对藕的雕刻与荷叶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4. 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
    体现出船只在水面轻轻摇曳的优雅,同时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

  5. 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
    通过描写荷花在晨露中的清新与摇曳,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美丽。

  6. 么荷因见忆,憔悴感青铜。
    最一句以“憔悴”作为情感的结尾,表达了对荷花的怀念以及内心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的女子,展现出其优雅。
  • 拟人:表现出荷花的生动形象,使其有情感的表现。
  • 对仗:如“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过往的怀念,展现了一种清新而忧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莲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秋露:象征着清新与宁静,传达出一种思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三三两两空”是指什么? A. 荷花的数量
    B. 水面的波纹
    C. 诗人的心情

  2. “已镂冰为藕”中的“冰”象征什么? A. 寒冷
    B. 透明与纯洁
    C. 生命的脆弱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夏景》与《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物,但《夏景》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现,而《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更强调离别的愁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品读》

相关查询

大梵山寺院奉呈趣上人赵中丞 奉陪侍中登白楼(一作奉陪浑侍中五日登白鹤楼) 送少微上人游蜀 春日题杜叟山下别业 题嘉祥殿南溪印禅师壁画影堂 同柳侍郎题侯钊侍郎新昌里 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 焦篱店醉题(时看弄邵翁伯) 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 送王录事赴任苏州(即舍人堂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兼假 瓜字旁的字 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点水的字 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开结尾的成语 市梢 共门 欲加之罪 孤军深入 凄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三撇旁的字 触目兴叹 人字头的字 纳履决踵 事无不可对人言 蒙混过关 鼓字旁的字 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