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5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57:06
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
作者: 苏轼 〔宋代〕
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
岂知好事王夫子,自采临潼绣领山。
经火尚含泉脉暖,吊秦应有泪痕潸。
封题寄去吾无用,近日従戎拟学班。
全诗翻译:
全世界都称赞邺城的瓦器坚固,价值连城的价格换不来一块。可谁知道,王夫子(王羲之)所喜爱的,竟是自己从临潼的绣领山上采来的泥土。经过火的熏陶,这泥土仍然蕴含着泉水的温暖,吊唁秦国的遗址,想必泪痕早已潸然。将这封信寄出去对我毫无用处,最近我打算向戎族学习班(学习书法)。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的王羲之、秦国等典故,都与中国历史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王羲之因其书法艺术而被后世敬仰,秦国的兴衰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成就,尤其以豪放洒脱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与弟弟苏辙的互动中,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诗中提及的泥砚象征着艺术创作的根基,体现了对材料本质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比表现了苏轼对艺术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开篇以邺瓦的坚固与价值引入,指出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是多么盲目和局限,真正的艺术价值往往在于其内在的文化积淀和情感表达。王羲之的泥土砚是诗人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也是对历史遗迹的怀念。通过“经火尚含泉脉暖”,展现了泥土的温度和生命力,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不灭。最后两句则反映了苏轼对书法学习的决心,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无奈与思索。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个人艺术追求的坚定,流露出浓厚的文化自信和对历史的深切感怀。苏轼以简练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和艺术的美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历史的反思。诗人倡导珍视传统文化,关注其深厚的内涵。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苏轼对历史与艺术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邺瓦”代表什么?
A. 一种书法
B. 一种瓦器
C. 一种历史遗迹
苏轼为何提到王夫子?
A. 他是书法家
B. 他是历史人物
C. 他是艺术追求者
“经火尚含泉脉暖”中的“泉脉”象征什么?
A. 物质的坚固
B. 文化的温暖
C. 历史的遗憾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和王维的《鹿柴》都是以自然和历史为题材,但苏轼更侧重于艺术的追求和历史的反思,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自然的美与人文的和谐。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