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9:57
丹霞有个公案,从来推倒扶起。今朝普示诸人,且道是个甚底。
这段诗的意思是:丹霞山有一个公案,总是被推翻又扶起。今天我向大家展示这个道理,大家说说这到底是什么呢?
释禧誧,宋代高僧,精通佛理,常以诗词表达其对佛教哲理的理解。他的作品往往简练而富有哲理,体现了佛教的深邃思想。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之时。诗人试图通过公案来引导人们思考,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佛教思想的关注与探讨。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中的“丹霞”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象征着佛教智慧的源泉。诗人通过“公案”的比喻,揭示了真理的不易 grasp 和不断被推翻与重建的过程。这与佛教教义中“诸法无常”的思想相呼应,提示人们要不断地反思和探究真理,而不是盲从于表象。最后一句“且道是个甚底”,则以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开放式的结尾,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佛理的阐述,更是对读者思维的启发,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真理探求的过程,强调了佛教哲理中对无常与变化的认识,鼓励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反思与自省。
“丹霞”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座山
C. 一种哲学
D. 一种动物
“公案”的作用是:
A. 记录历史
B. 启发思维
C. 讲述故事
D. 教授知识
对比释禧誧的公案诗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二者都涉及对生命与存在的思考,但释禧誧更侧重于哲理的探讨,而白居易则更多表现人情世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