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0:49
疑冢
作者: 陆次云 〔清代〕
疑冢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正平只有坟三尺,千古安眠鹦鹉洲。
这首诗描绘了漳水头地区疑似坟墓的景象,像高山一样有七十二座丘陵。然而在这个地方,真正的坟墓却只有三尺深,千百年来安息于鹦鹉洲之中。
“鹦鹉洲”可能与历史上某个特定的地点有关,象征着长眠的安宁。诗中提到的“七十二高丘”,可以看作古代对墓地的尊称,暗示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逝者的怀念。
陆次云,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乡土情怀,反映了他对生命与历史的思考。
在清代,社会动荡与变迁频繁,诗人可能因个人经历或社会环境,产生了对历史与生命的深刻思考,进而创作了此诗。
《疑冢》是陆次云对古代墓地的沉思与反思,诗中以“疑冢”开篇,立刻引起读者的好奇与思考。诗人通过描绘漳水头的丘陵与坟墓,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溯与对逝者的缅怀。诗中“如山七十二高丘”不仅描绘了地形的壮丽,更暗含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这些高丘似乎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
而“正平只有坟三尺”,则将高大与渺小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尽管历史悠久,真正的安宁只在那三尺之地,揭示了人对死亡的思考与对永恒的追求。“千古安眠鹦鹉洲”更是将过往的生命与安宁结合,表达了一种对安宁死后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历史的敬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哲理深度。
整首诗反映了对历史的追溯、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逝者的纪念。通过对疑冢的描绘,表达了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短暂,展现了诗人对安稳死后生活的向往。
《疑冢》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七十二高丘”暗示了什么?
“正平只有坟三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疑冢》更注重历史与生命的思考,而《山居秋暝》则强调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首诗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体现了各自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