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伊江杂诗 其三

《伊江杂诗 其三》

时间: 2025-05-04 01:48:18

诗句

雪海冰山路,开疆赖伏波。

鹰声偏善引,马骨却怜多。

唯有天垂险,能教地不颇。

南方资保障,改道究如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8:18

原文展示:

雪海冰山路,开疆赖伏波。
鹰声偏善引,马骨却怜多。
唯有天垂险,能教地不颇。
南方资保障,改道究如何?

白话文翻译:

雪海与冰山交错的道路,开疆拓土仰赖于伏波将军的威名。
鹰的鸣叫偏偏能引导骏马,而马骨却多有怜惜之情。
唯有天险之处,才能使大地不至于偏斜。
南方的资源保障,究竟该如何改道?

注释:

  • 雪海:形容严寒的环境。
  • 冰山路:比喻艰难的行程或困境。
  • 伏波:指三国时期的名将马超,象征开疆拓土的勇气。
  • 鹰声:鹰叫声,象征高飞和引导。
  • 马骨:马的残骸,象征战争的残酷。
  • 天垂险:指自然的险恶环境。
  • 南方资保障:指南方的资源和保障。

典故解析:

  • 伏波: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象征勇气和力量。
  • 鹰与马: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分别象征高飞与力量,但在这里也暗示着战争的悲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士淦,清代诗人,生于江南,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文景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与边疆拓展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战争场景,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伊江杂诗 其三》展现了诗人对艰难险阻的深刻感悟,尤其是在开疆拓土的背景下,通过自然与军事意象的结合,深刻表达了在极端条件下人类的脆弱与坚韧。诗中的“雪海冰山路”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对艰辛旅程的隐喻,暗示着征战过程中的种种艰难。接着提到的“鹰声偏善引,马骨却怜多”,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鹰象征着力量与指引,而马骨则是战争中无数牺牲的象征,增强了诗的悲壮感。最后两句强调了自然的险恶与资源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思索,展现了对南方资源的期望和对变革的困惑。整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与意象,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雪海冰山路:描绘出一条艰难的道路,暗示征途的险阻。
  2. 开疆赖伏波:提到伏波将军,象征开疆拓土的依靠。
  3. 鹰声偏善引:鹰的声音能够引导,象征高远与希望。
  4. 马骨却怜多:马的残骸让人感到悲伤,突显战争的残酷。
  5. 唯有天垂险:自然的险恶是唯一的限制。
  6. 能教地不颇:强调地形的影响,暗示了环境的严酷。
  7. 南方资保障:南方的资源是生存的保障。
  8. 改道究如何?:对未来的迷茫与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雪海”“冰山”比喻困境。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
  • 对仗:如“鹰声”“马骨”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战争的描绘,探讨了人类在艰难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海:象征严酷的环境与挑战。
  • 冰山:代表险阻与冷酷。
  • :象征力量与希望。
  • 马骨:代表牺牲与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伏波”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曹操
    B. 马超
    C. 诸葛亮

  2. “马骨却怜多”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南方资保障”是指什么?
    A. 北方的资源
    B. 南方的资源
    C. 西方的资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绘了艰难的环境,但更多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 《春望》:同样通过自然景观反映社会动荡,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状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喜真庵上人见访 元日喜郑山人携子见访 自遣 春日写怀 陪周处士访西林上人 寄芝庵书记 宿照庵僧舍 江上有怀郑山人 苦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嚚瘖 苟且偷安 三撇旁的字 炊沙成饭 喑约 釒字旁的字 子开头的成语 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痴虫 包含莫的词语有哪些 冥烦 千秋万古 普请 鱼字旁的字 论资排辈 滑稽之雄 三点水的字 折文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