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定风波 复都论,拟六一

《定风波 复都论,拟六一》

时间: 2025-05-08 02:03:15

诗句

欲拟兰台赋两都。

论成宾主在纷如。

谁效北师称靖难。

首善。

重呼三辅拥黄图。

乍觉穷阎春色到。

喧噪。

道旁大树早张舒。

纵是蒋山青似旧。

都复。

咸阳犹有未坑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2:03:15

原文展示:

欲拟兰台赋两都,
论成宾主在纷如。
谁效北师称靖难,
首善。重呼三辅拥黄图。
乍觉穷阎春色到,
喧噪。道旁大树早张舒。
纵是蒋山青似旧,
都复。咸阳犹有未坑儒。

白话文翻译:

我想要模仿《兰台赋》来写两座都城,
讨论的结果就像宾主之间的纷争一样。
谁来效仿北方的英雄称为“靖难”,
首都的盛况,重又呼唤三辅地区拥护的图景。
忽然觉得穷阎的春色已经到来,
喧闹的场面,道旁的大树早已舒展。
即使蒋山依然青翠如故,
都城的形象,咸阳仍有未被埋没的儒士。

注释:

  • 兰台赋:指《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名篇,表示对古风的向往。
  • 宾主:宾客与主人,指代讨论者之间的关系。
  • 北师:指朱元璋,称“靖难”是因为其在历史上经过靖难之役夺取明朝的政权。
  • 三辅:指的是古代的三辅地区,即长安附近的地区。
  • 咸阳:古代秦朝的都城,象征着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 蒋山:指的是南京附近的山,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华,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他的诗歌风格多受古代文人影响,常以历史为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多种思想碰撞的时期,诗人运用古典的形式,探讨了当时的政治与文化,表达了对都城发展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两都的构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开篇“欲拟兰台赋两都”中,诗人立意高远,试图以古代的名篇作为借鉴,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宾主在纷如”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关系,暗示着政治斗争的激烈。接下来的句子“谁效北师称靖难”则用历史典故来引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思考,表现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反思。

在描写春色的“乍觉穷阎春色到,喧噪”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喧闹,似乎在暗喻着社会的繁荣与活力。最后的“纵是蒋山青似旧,都复”一句,虽说自然景色依旧,但却感叹人事的变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儒家精神的惋惜之情。这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拟兰台赋两都:表达了诗人想要借鉴古代名篇《兰台赋》的愿望,以此来描绘两座都城的风貌。
  2. 论成宾主在纷如:讨论的结果如同宾客之间的纷争,暗示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
  3. 谁效北师称靖难:提到北方英雄朱元璋,表明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引入政治历史的背景。
  4. 首善。重呼三辅拥黄图:强调了首都的繁荣,呼唤三辅地区对国家的支持,表明对未来的期待。
  5. 乍觉穷阎春色到,喧噪:春色的到来使得环境热闹,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6. 道旁大树早张舒:描绘春天的景象,生动展现自然的复苏。
  7. 纵是蒋山青似旧:即使山色依旧青翠,表明自然的恒定。
  8. 都复。咸阳犹有未坑儒:指咸阳依然保留着未被埋没的儒家文化,表达了对传统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风与现实进行对比,体现历史的延续。
  • 拟人:描绘春色和大树,赋予自然生命,使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如“宾主在纷如”、“道旁大树早张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交错,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社会变迁的思考。诗人通过历史典故与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两都繁荣的渴望和对儒家精神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台:象征着古典文化和文人情怀。
  • 宾主: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复杂与政治斗争。
  • 春色:象征生命与希望,反映出社会的活力。
  • 蒋山:代表着历史的延续,传承的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个词语代表了古代名篇? a) 咸阳
    b) 兰台
    c) 蒋山
    d) 三辅

  2. “宾主在纷如”中“宾主”指代: a) 朋友
    b) 政治对手
    c) 讨论者
    d) 客人

  3. 诗中提到的“北师”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刘备
    b) 朱元璋
    c) 曹操
    d) 李白

答案:

  1. b) 兰台
  2. c) 讨论者
  3. b) 朱元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诗,反映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思考。
  • 《春望》:杜甫的作品,表现了战乱中的忧国之情。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本诗在描绘春色的绚丽与历史的厚重之间形成对比,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受与思考。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研究》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历史与诗歌的交融》

相关查询

叔父惠鉢三首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 和酬魏衍 戏寇君二首 送章推官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四首 九日不出魏衍见过 古墨行 中秋夜东刹赠仁公 残句:势不可使尽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斗薮 暑雨祁寒 描写冬天美景的诗_精选冬日诗句与赏析 琼繁体字书写指南_琼的繁体字怎么写 句结尾的成语 旒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意蕴 书办 包含未的词语有哪些 立部首的字有哪些?带立部首的汉字大全 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恣凶稔恶 繁体字16画常用字汇总_繁体字16画汉字详解 挺胸凸肚 人耦 音字旁的字 一字旁的字 頁字旁的字 漱石枕流 少字头汉字大全及解释_汉字偏旁学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