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5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51:08
高阳台
细雨催花,嫩寒锁梦,醒来还带馀酲。
倦试单衣,那堪又近清明。
云屏寂寞秋千冷,早啼残窗外流莺。
怕梁间,燕子归来,蹴损红英。
愔愔天气昏昏过,正枌榆社散,烽火心惊。
赋到江南,谁怜萧瑟兰成。
柳绵不管华生换,尚依然扑向帘旌。
更消魂,画遍阑干,添倍凄清。
细雨催促着花开,温柔的寒气锁住了梦,醒来时仍然带着些许醉意。
懒懒地试穿单衣,怎能忍受又近清明时节的寒冷?
云层如屏,寂寞的秋千冷冷清清,窗外流莺早早啼叫。
害怕那屋梁之间,燕子归来时,蹴踏了红色的花瓣。
这样的愔愔天气,昏昏沉沉地过去,正值枌榆社散,心中却因烽火而惊慌。
来到江南,谁会怜惜那萧瑟的兰花呢?
柳絮不管华生的更替,依旧扑向窗帘的旌旗。
更让人消魂的是,画满了栏杆,愈发添了几分凄凉。
袁毓卿(约1670-约1740),清代诗人,字仲华,号秋圃,江苏人。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细腻的情感表达。
《高阳台》创作于初春时节,诗人以细雨、寒意、燕子等意象,写出春天的特质与个人的感受,流露出对人生、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慨。
《高阳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初春的自然美与诗人内心的愁苦。细雨催花、嫩寒锁梦,生动描绘了春天的气息;而“醒来还带馀酲”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去的留恋与不舍。诗中对燕子归来的惧怕,以及对战争动荡的心惊,表明了诗人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极具特色,燕子、流莺、红英等都承载着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复杂的情感。细腻的描写与悲凉的氛围交织,使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诗的最后几句,尤其是“更消魂,画遍阑干,添倍凄清”,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无尽的感慨。通过对细节的把握,袁毓卿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变化巧妙结合,以表达对生命的深切感悟。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丽与个人愁苦,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在享受春天的同时,也对社会动荡、个人命运感到忧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复杂性。
《高阳台》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细雨催花”象征了什么?
“怕梁间,燕子归来,蹴损红英”中,燕子归来的意象传达了什么情感?
比较袁毓卿的《高阳台》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春季的美感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袁毓卿更多地关注于外部环境对内心的影响,而李清照则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展示了内心的细腻感受,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