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0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05:56
金菊对芙蓉 送杨亭玉学博之任江浦和梁棠村先生
作者:陈维崧
棠邑名城,秣陵剧县,鳣堂坐对晴秋。
正人家夹岸,云物当楼。
扶风绛帐生徒盛,环讲舍锦瑟红篝。
图书四部,才华六代,冠冕南州。
罨画暂尔淹留。
恰曲唱樽前,缆繫沙头。
盼离亭霜叶,黄重丹稠。
之官一水携家便,喜烟江乍稳阳侯。
别来锦字,好寻双鲤,频溯中流。
这首诗描绘了棠邑(即今江苏省的一个地区)和秣陵(即今南京市)之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诗人提到棠邑是个名城,秣陵是个剧县,鳣堂在晴朗的秋天中显得格外美丽。河岸两旁的人家,云雾缭绕在楼宇之间。微风吹来,红色的帐子在盛开的菊花旁显得格外绚丽,讲学的地方周围燃起了红色的篝火。这里的书籍丰富,才华横溢,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南方的士人中无不以此为荣。
诗人希望朋友能够在这里暂时停留,欣赏美妙的曲子,在沙滩上系好船只,期待离别时看到的霜叶,黄菊与红枫交相辉映。此行也意味着能够带着家人一同前往官任,喜悦地享受江边的阳光。分别时的锦字信笺,希望能够在水中寻得双鲤,常常追溯这段旅程。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70-1736),清代诗人,以擅长咏物见长,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朋友杨亭玉赴江浦和梁棠村任职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风景的热爱以及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表现出一种既清新又深邃的情感。诗人在描绘美丽的秋天时,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更通过菊花与霜叶的对比,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与情感的交织。
在形式上,诗人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使得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情谊。全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既有送别的伤感,也有希望的温暖,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观察,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棠邑”是指哪个地区?
诗人在诗中希望朋友能够带上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送别之情,但更侧重于壮阔的情感与豪放的气概;而陈维崧的《金菊对芙蓉》则更细腻、柔和,表现出对身边美好事物的深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