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5:01
范忠贞公祠
作者: 鲍珍 〔清代〕
当年闽海见传烽,
犀兕空多弃甲重。
大节并推颜鲁国,
孤忠直继段司农。
碑题岘首留残碣,
世握兵符踵旧封。
应与睢阳同庙食,
堂堂授命尽从容。
这首诗描绘了当年闽海传来的烽火,令人感慨。犀兕的空旷中,许多战甲被抛弃,大义被推崇的有颜鲁公,孤独的忠义则继续承袭段司农。碑文刻于岘首,留存着残破的石碣,世人握有兵符,继承着旧时的封号。应与睢阳的英烈同享祭品,堂堂正正地接受命令,与众人共处安然。
作者介绍:鲍珍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忠诚精神的歌颂。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为了纪念范忠贞公(范仲淹),表达了对他忠诚和义气的赞美。在历史上,范仲淹因其为国家的贡献而受到后人的崇敬。
《范忠贞公祠》通过描绘历史事件与人物,以表达对忠义精神的颂扬。诗的开头提到“闽海见传烽”,勾起了历史的回忆,烽火代表着战争与动乱,人们在战乱中抛弃了铠甲,象征着对忠诚与义气的追求。接着提及颜鲁国和段司农,二者均为历史上著名的忠臣,鲍珍借此表现出对忠贞之士的崇敬。
“碑题岘首留残碣”一语,表现出历史的沧桑和忠贞精神的延续。碑文的残缺象征着历史的遗失,但仍然有后人握有兵符,继承旧制,继续忠于国家。最后的“应与睢阳同庙食”,强调了忠贞之士在历史长河中的平等地位,堂堂正正地接受命令,表现出一份从容与坚定。
整首诗不仅是对范忠贞的颂扬,更是对历史上所有忠臣的礼赞,体现了忠诚与责任的崇高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了忠诚与义气的重要性,歌颂了历史上为国家奉献的忠臣,传递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与精神。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展示出对历史的敬仰与忠诚精神的追求。
诗词测试:
“闽海”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忠臣有哪些?
“堂堂授命尽从容”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鲍珍的《范忠贞公祠》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忠诚与历史的主题,但鲍珍更侧重于个人忠贞的精神,而杜甫则表现了对国家沦陷的深切感慨,二者在意境与情感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