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3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30:31
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
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
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
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
柳条已经枯落,意犹未尽在徘徊。
我泛舟于汴河,向残水而去,想去吴地看早开的梅花。
不必沉迷于鹤的鸣叫,若有消息就寄托给鸿雁来。
听说闾亭已经改建,灵光已化为劫后的灰烬。
梅尧臣,字德润,号香江,宋代诗人,生于1060年,卒于1120年。他以山水诗见长,风格清新脱俗,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情感。他曾任官职,见多识广,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是梅尧臣在送别朋友孙隐之时所作,反映了他对朋友前往新职务的祝福与对离别的感慨。此时正值宋代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离别的复杂情感。开头几句用“柳条枯落尽”表现了秋冬的凋零之景,暗喻人生的无常与失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不舍的心情。接着提到“泛汴趋残水”,不仅描绘了诗人行舟的情景,也象征着他对未来的期盼和探索。
“到吴看早梅”则转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暗示着诗人对朋友未来的祝愿与期待。接下来的“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淡然态度,以及希望通过鸿雁传递情感的愿望。这种情感的寄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最后一句“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变幻的哲思,整体上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与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人以自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的希望。
柳条枯落尽,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不舍 C. 焦虑
“到吴看早梅”中的“梅”指代了什么?
A. 梅花的美好 B. 朋友 C. 过去的回忆
“灵光化劫灰”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A. 未来的希望 B. 生命的无常 C. 友谊的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