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访吴元鼎如村五首

《访吴元鼎如村五首》

时间: 2025-07-30 17:30:39

诗句

野竹漫山水漫门,未离城市却如村。

何须更问柴桑陌,三径虽寒菊尚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7:30:39

原文展示

访吴元鼎如村五首
作者:韩元吉
野竹漫山水漫门,
未离城市却如村。
何须更问柴桑陌,
三径虽寒菊尚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相交融的画面。诗人描绘了山间的野竹和流水,虽然没有远离城市,却仿佛置身于村落之中。诗人不需要再询问柴桑的道路,因为即使在寒冷的三条小径上,菊花依然绽放。

注释

  • 野竹:原生的竹子,指山间自然生长的竹子。
  • 漫山水漫门:形容竹子遍及山坡,溪水流淌到门前。
  • 未离城市却如村:虽然没有离开城市,却有着乡村的宁静和自然。
  • 柴桑陌:指柴桑的道路,柴桑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代表着乡村的生活。
  • 三径:指小径,隐喻通往自然的道路。
  • 菊尚存:即便是在寒冷的季节,菊花依然盛开,象征着坚韧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文环境的思考。诗风清新,常运用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思考之际,反映了作者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心理挣扎,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珍视。

诗歌鉴赏

韩元吉的《访吴元鼎如村五首》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交融,展现了一种恬淡而宁静的生活态度。开头的“野竹漫山水漫门”,描绘了竹林与溪水的生动景象,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这种生动的描写,不仅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也引发了读者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未离城市却如村”一句,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即使身处繁华的城市,心中依然向往那份宁静与自然的生活。接下来的“何须更问柴桑陌”,则更深入地表达了对自然的追求,诗人似乎在说,柴桑的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对自然的感悟与享受。

最后一句“三径虽寒菊尚存”,通过寒冷的小径与盛开的菊花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在严寒中,菊花依然傲然绽放,这不仅是对自然的礼赞,也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

整首诗透过自然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营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竹漫山水漫门:描绘山间自然景象,竹子与水流交织,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氛围。
  2. 未离城市却如村:强调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心理状态,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3. 何须更问柴桑陌:表达出对柴桑道路的无所谓,重在内心的追求而非外在的形式。
  4. 三径虽寒菊尚存:通过寒冷与盛开的菊花形成对比,象征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与水流比作自然的生机。
  • 对仗:如“漫山”和“漫门”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菊花象征着坚韧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泊而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竹:象征自然与自由。
  • 山水:代表生命的源泉与宁静。
  • 菊花:象征坚韧与希望,尽管环境严酷,依然绽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野竹”指的是什么?

    • A. 竹子
    • B. 花
    • C. 树木
  2. “三径虽寒菊尚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坚韧与希望
    •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山中问答》:同样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人文的思考,但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对话。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关注早春的生机与希望,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宋代诗歌的精华作品,涵盖多位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与解读的参考书。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陪韩退之、窦贻、周同寻刘尊师不遇,得师字 和三乡诗 再题浯溪 留题浯溪 六月十日偕竹虚过芥孙 访僧少林不遇 满江红 登宾娥台故址玩月有感 六十自寿二首 其二 六十自寿二首 其一 暮春送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雨字头的字 二字旁的字 照葫芦画瓢 貝字旁的字 剪春罗 犹豫狐疑 遗物忘形 风字旁的字 可遇难求 吴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碜的词语有哪些 姣妍 潜严 老虎屁股 氏字旁的字 疡医 充饥画饼 粗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