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32: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32:41
曲水惠风轻,桐华正吐英。
枝条引晨露,门巷近清明。
剪剪寒应尽,霏霏雪不惊。
啄花夭凤小,又见绿阴成。
轻柔的春风吹拂着曲水,桐树花朵正在盛开。
树枝上沾满了晨露,门前巷道也接近了清明节。
寒气似乎已经消尽,连纷飞的雪花也不再惊扰。
小鸟啄食花瓣,再次看见绿荫已经成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景行,号升庵,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以诗词和散文见长,风格深受时代影响,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桐花》创作于春季,正值大自然复苏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与思考。
《桐花》是一首典型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字句间流露出浓厚的生命气息和自然美感。诗中以“曲水”“惠风”开篇,营造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春日气氛,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接着,诗人通过对桐花盛开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桐花不仅是春的象征,更是希望与未来的象征。
“枝条引晨露,门巷近清明”一联,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结合,晨露的清新与清明节的临近,表明了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而“剪剪寒应尽,霏霏雪不惊”则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春天的到来,寒冷与雪的消逝,使得春天愈加显得生机勃勃。
最后两句“啄花夭凤小,又见绿阴成”描绘了鸟儿啄食花瓣的生动场景,同时也暗示着春天的繁荣与希望,绿荫的形成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繁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力量,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感悟。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春天的到来,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及对自然的赞美,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诗中提到的“惠风”指的是:
A. 强风
B. 温和的春风
C. 冬风
D. 暴风
“啄花夭凤小”中的“夭凤”意指:
A. 凤求凰
B. 美好的事物
C. 凶猛的鸟
D. 古代神话
诗中提到的“清明”节是象征什么?
A. 冬天的到来
B. 春天的生机
C. 秋天的丰收
D. 夏天的热烈
答案:
《春望》与《桐花》都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但《春望》更多地关注社会动荡中的个人情感,而《桐花》则专注于自然与生命的和谐美。两者都体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以上是对《桐花》的详细解读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