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3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2:33:25
林竹抽萌不忍挑,
谁家盈束伴晨樵。
箨龙似欲号无罪,
食客安知惜后凋。
不愿盐梅调鼎味,
姑从律吕应箫韶。
林间老死虽无用,
一试冬深雪到腰。
竹林中的新芽抽出嫩绿的枝叶,不忍心去挑选。哪家人会用这些竹子来陪伴晨间的樵夫?这些竹笋似乎在无辜地呐喊,食客们怎能知道它们的后果是凋零?我不愿意用盐和梅调味,姑且随琴笛的律吕去应和。即使在林中老死也是无用,但我愿意试一试,冬天深处雪到腰的情景。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尤以词和散文著称。他的作品常带有哲理性,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性。
《食樱笋二首》创作于苏辙的晚年,正值他对生活和自然有更深刻的反思与理解。此时,他已获得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心境,因此诗中流露出对自然与人性、生活态度的独特思考。
《食樱笋二首》通过描绘樱笋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珍视和对人世繁华的淡然。诗的开头,苏辙以竹林的新芽入题,表现出生命的勃勃生机,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这种生命的惋惜与思考。竹笋似乎在无辜地呐喊,暗喻了人们对自然的无知与无情,食客们因贪图美味而忽视了竹笋的生长与枯萎。
在后半部分,诗人更是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世俗调味的拒绝,选择回归自然的音乐之美。这里的“盐梅”象征着世俗的繁琐与口味的平庸,而“律吕应箫韶”则体现了诗人对高雅文化的向往与追求。最后一句提到“林间老死虽无用”,更是反映出诗人在面对生命的无常时表现出的洒脱与豁达。
整首诗不仅是对樱笋的赞美,更是对生命、自然以及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苏辙作为文化人的深邃视角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樱笋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世俗琐事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无常的淡然态度。
诗中“箨龙”指的是什么?
A. 竹笋的外皮
B. 竹子的根
C. 竹子的叶子
D. 竹子的花
诗人对世俗的调味品持什么态度?
A. 喜欢
B. 不愿意
C. 无所谓
D. 习惯了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命的珍惜
B. 对自然的敬畏
C. 对死亡的无奈
D. 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1.A 2.B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