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9:37
何子画山心极苦,不画山林画其趣。
不知此绢厚几许,隐隐深入疑有路。
去年持此干贵权,数幅得官仍得钱。
平民常产卖有尽,笔端有产无穷年。
而今东绢知何数,不为水墨为襦裤。
我怜何子老更痴,平民皆饱汝独饥。
何伯言画山的内心十分苦闷,他不画山林,却只画其中的趣味。
不知道这幅绢的厚度有多深,隐约中似乎还有条路深入。
去年他将此画拿去给权贵,得到了数幅官职和金钱。
平民的作品常常在市场上卖完,唯有他的笔下作品,却源源不断。
如今东绢的数量又有多少呢?不再是水墨画,而是做成衣服了。
我怜悯何伯言,年纪渐老却更加痴迷,平民都已饱食,而他却依旧饥饿。
陈克,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性、命运的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这首诗写于宋代,诗人通过对何伯言的描绘,表达了对艺术创作与生计之间矛盾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家的冷漠和对金钱的追求。
《何伯言画》是一首充满对比与反思的诗,诗人陈克通过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艺术创作的艰辛,还揭示了社会对艺术家的忽视与冷漠。何伯言作为一个画家,他的内心充满苦闷,尽管他拥有了权贵的认可和金钱,但他所追求的艺术价值与生计之间始终存在着裂缝。诗中“平民常产卖有尽,笔端有产无穷年”一句,揭示了尽管普通人可以通过出售作品谋生,而何伯言却因其艺术追求而陷入更深的困境。
在最后几句中,诗人对何伯言的怜悯之情愈发明显,既是对他个人命运的惋惜,也是对整个社会现状的批判。何伯言的“痴迷”与平民的“饱食”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艺术对于生存的牺牲与无奈,也引发读者对艺术价值的深思。整首诗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对社会、艺术与个人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整首诗通过何伯言的生活状态,探讨了艺术创作与生计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艺术家的同情与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传达了对艺术价值的深刻思考。
何伯言的内心感受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平民”与何伯言的处境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陈克的《何伯言画》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了对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关注,而李白则更多表现豪情与对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