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题杨克俭池馆

《题杨克俭池馆》

时间: 2025-05-07 23:39:19

诗句

经旬因雨不重来,门有蛛丝径有苔。

再向白莲亭上望,不知花木为谁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39:19

原文展示:

题杨克俭池馆
经旬因雨不重来,
门有蛛丝径有苔。
再向白莲亭上望,
不知花木为谁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雨后久未造访的池馆中,看到门口的蛛丝和小径上的苔藓,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再向白莲亭上眺望时,不禁思索,这些花木究竟是为了谁而盛开。

注释:

  • 经旬:经过十天。这里指时间的流逝。
  • 因雨:因为下雨的缘故。
  • 不重来:没有再次光临。
  • 蛛丝:蜘蛛的丝,象征着时间的久远和无人问津。
  • :小路。
  • :苔藓,常生长在潮湿的地方,象征着岁月的沧桑。
  • 白莲亭:亭子的名字,白莲象征纯洁与美好。
  • 花木:花草树木。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反映出一种悠闲而又感伤的情绪,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何昌龄,唐代诗人,风格以清新自然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个雨后的池馆,可能是诗人借此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展现出深刻的情感。诗人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思考的氛围。开篇的“经旬因雨不重来”便带出了一种时光的无情,表现出诗人因雨久未到来的失落感。接下来的“门有蛛丝径有苔”,则通过细节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无人问津的景象,蛛丝和苔藓象征着岁月的积累与荒废,令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自然的沉寂。

最后两句“再向白莲亭上望,不知花木为谁开”,令诗歌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诗人向白莲亭望去,心中不禁生出疑问:这些美丽的花木究竟是为谁而盛开?这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表达出一种孤独的哲思。整首诗在清新的自然描写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经旬因雨不重来”:经过十天的雨水,已久未光临此地。
    • “门有蛛丝径有苔”:门口挂着蛛丝,路旁长满了苔藓,暗示无人打扰。
    • “再向白莲亭上望”:再次向亭子望去,眼前的景象引发思考。
    • “不知花木为谁开”:无奈于花木的盛开,不知是为了谁的欣赏。
  • 修辞手法

    • 拟人:花木被赋予了情感,似乎在等待着某个人的到来。
    • 对仗:如“门有蛛丝,径有苔”,形成对称的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孤独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 蛛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被遗忘的感觉。
  • 苔藓:代表着岁月的积淀和自然的沉寂。
  • 白莲:象征纯洁和美好,暗示着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何昌龄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亭子名称是什么?

    • A. 竹林亭
    • B. 白莲亭
    • C. 桂花亭
    • D. 梅花亭

答案

  1. C. 何昌龄
  2. B. 白莲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山中问答》 - 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问答》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何昌龄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孤独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描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

相关查询

追感往事 去新春才旬余霁色可爱 枕上 初夏野兴三首 其三 感事六言 归兴 初夏杂兴六首 其二 自咏 甲寅元日予七十矣酒间作短歌示子侄辈 谢池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文章绝唱 射石饮羽 辵字旁的字 山阁 告天鸟 剐割 心字底的字 风驰霆击 自出新裁 靣字旁的字 白肉 隶字旁的字 丨字旁的字 一人向隅 连篇絫牍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