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3:3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39:19
题杨克俭池馆
经旬因雨不重来,
门有蛛丝径有苔。
再向白莲亭上望,
不知花木为谁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雨后久未造访的池馆中,看到门口的蛛丝和小径上的苔藓,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再向白莲亭上眺望时,不禁思索,这些花木究竟是为了谁而盛开。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反映出一种悠闲而又感伤的情绪,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作者介绍:何昌龄,唐代诗人,风格以清新自然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个雨后的池馆,可能是诗人借此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展现出深刻的情感。诗人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思考的氛围。开篇的“经旬因雨不重来”便带出了一种时光的无情,表现出诗人因雨久未到来的失落感。接下来的“门有蛛丝径有苔”,则通过细节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无人问津的景象,蛛丝和苔藓象征着岁月的积累与荒废,令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自然的沉寂。
最后两句“再向白莲亭上望,不知花木为谁开”,令诗歌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诗人向白莲亭望去,心中不禁生出疑问:这些美丽的花木究竟是为谁而盛开?这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表达出一种孤独的哲思。整首诗在清新的自然描写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孤独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亭子名称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问答》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何昌龄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孤独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