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9:44
腊日辞家长作客,高歌独对寒天碧。
猎猎江风吹破裘,愁共波高一千尺。
牛口滩头霜月明,秋风亭下暮涛生。
危樯夜泊巴东县,听尽哀猿冷雁声。
腊月的日子里,我告别家长到外地做客,高声唱歌独自面对寒冷的天空。
呼啸的江风吹破了我的皮衣,忧愁与波涛一样高达千尺。
在牛口滩头,霜月清明,秋风在亭子下拂动,带来了暮色中的波涛。
我在巴东县的危桅船上夜泊,听尽了哀伤的猿声和冷清的雁声。
作者介绍:黎兆熙,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作品在当时颇具影响,体现了清代文人的雅致与忧愁。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腊月,正值寒冬,诗人离开家长,独自踏上旅途,表现了其在旅途中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然景象的感受,历史背景下社会动荡,诗人常以游历抒发个人情感。
《巴东夜泊》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诗人在腊月的寒冷中,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展现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旅途的孤独感。开篇以“腊日辞家长作客”开头,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接着“高歌独对寒天碧”,既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又暗含了内心的孤寂。江风猎猎,吹破了裘衣,营造出一种凄凉、愁苦的氛围,诗人与自然的互动,加深了情感的共鸣。
“愁共波高一千尺”,将诗人的忧愁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饱含着对未来的不安与对现实的感叹。随着诗句的推移,景色逐渐转向宁静的牛口滩,霜月明亮,秋风拂动,诗人在这片宁静中又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而最后一句“听尽哀猿冷雁声”,将情感推向高潮,猿声和雁声成为孤独与哀愁的象征,令人深思。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与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远方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在旅行中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节气是哪个?
“愁共波高一千尺”中的“愁”与什么相提并论?
诗人夜泊的地点是哪里?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