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5:36
原文展示:
默默常如有所思。所思何事复何时。陌上花开人在远,柳梢月落夜归迟。人叵测,世难知。不愚不昧不情痴。多情自古空余恨,薄幸方今号大师。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默默地思考着,思考的到底是什么,何时才能有答案呢?田野上的花儿盛开,而我所爱的人却远在天边;柳树的枝条上,皎洁的月光落下,夜色已晚,我却迟迟未归。人心难以摸测,世事更是难以了解。既不愚蠢,也不迷茫,更没有情痴的执念。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留下空虚的遗恨,而如今那些薄情的人却自称为“大师”。
注释:
- 默默:静默,无声。
- 有所思:有所思念、思考的事。
- 陌上:田野、乡间的路边。
- 薄幸:薄情、无情。
- 大师:这里指那些自以为是的“高人”或“专家”。
典故解析:
- 多情自古空余恨:这是对古人多情的反思,暗示无论多情最终也可能是徒劳,留下的只是遗憾。
- 薄幸方今号大师:指现代社会中一些人以“高人”自居,实际上却是无情无义的表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莫德光,现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见称,作品多关注个体内心的挣扎及社会的冷漠。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一位女生因厌世入院的时期,反映了她对人性和社会的迷茫与失望,表达了对自称“高人”的人的讽刺以及对多情者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哲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世间复杂情感的深刻思考。开篇的“默默常如有所思”便设定了整首诗的基调,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思考的状态。诗中通过“陌上花开”与“人在远”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无奈。
接下来,诗人以“人叵测,世难知”强调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可预测,使得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力感。最后两句则揭示了诗人对多情与薄幸的深刻见解,既有对传统多情者的惋惜,也有对现代薄情者的批判,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到悲凉,也引发对人性和情感的深思。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忧郁与反思,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默默常如有所思:诗人描绘自己时常沉默,似乎在思考,暗示内心的沉重。
- 所思何事复何时:对所思之事的疑问,强调了思考的无果感。
- 陌上花开人在远:田野的花儿虽然盛开,但人却远离,表现出孤独感。
- 柳梢月落夜归迟:夜色已晚,月光照耀,暗示归家的不易与无奈。
- 人叵测,世难知:对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表示无奈。
- 不愚不昧不情痴:自我肯定,表示不愿意被情感所困。
- 多情自古空余恨:反思多情者的结果,感叹情感的无奈。
- 薄幸方今号大师:对现代人薄情的讽刺,揭示社会的冷漠。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柳梢月落”,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暗示情感的孤寂。
- 对仗:如“人叵测,世难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性复杂性和情感的无奈,表达了对自称“大师”的讽刺和对多情者的感叹,反映了现代人对情感的迷茫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生命的美好,象征希望与美好事物。
- 月:孤独和思念的象征,代表内心的情感。
- 柳:柔弱的生命,象征着人情的脆弱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默默常如有所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思考 C. 忧伤
- “薄幸方今号大师”中“薄幸”指的是什么?
A. 有情 B. 无情 C. 忧伤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爱情 B. 生命 C. 人性与情感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情感的思考,但更加柔美与细腻。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有孤独感,但更侧重于对亲情的思念。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当代诗人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