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1:21
原文展示:
读书衡茅下,秋深黄叶多。原上见远山,被褐起行歌。依依墟里间,农叟荷过。华林散清月,寒水淡无波。遐哉栖遁情,身外岂有它。人生行乐耳,富贵将如何!
白话文翻译:
在简陋的茅屋下读书,深秋时节黄叶纷纷落下。在平原上远眺群山,身披粗布衣裳,边走边唱。在村落间徘徊,看到农夫扛着锄头经过。华美的林间洒下清冷的月光,寒冷的水面平静无波。多么遥远的隐逸情怀,身外之事还有什么值得牵挂?人生不过是为了享乐,富贵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倪瓒(约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元代著名诗人、画家。他的诗风清新淡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倪瓒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的田园生活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田园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美丽。诗中“读书衡茅下,秋深黄叶多”展现了诗人在简陋环境中读书的情景,黄叶的落下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也暗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原上见远山,被褐起行歌”则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自由与快乐,远山的景象增添了诗的广阔感。“依依墟里间,农叟荷过”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农夫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亲近感。“华林散清月,寒水淡无波”通过对月夜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清冷的月光和平静的水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最后两句“遐哉栖遁情,身外岂有它。人生行乐耳,富贵将如何!”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强调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非外在的富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通过描绘秋天的田园景色,诗人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非外在的富贵。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读书衡茅下”中的“衡茅”指的是什么? A. 豪华的房屋 B. 简陋的茅屋 C. 宽敞的书房 D. 高大的楼阁 答案:B
诗中“原上见远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忧郁 B. 快乐 C. 悲伤 D. 愤怒 答案:B
诗中“华林散清月”中的“华林”指的是什么? A. 荒凉的林地 B. 华美的林木 C. 枯萎的树木 D. 茂密的森林 答案:B
诗中“人生行乐耳,富贵将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富贵 B. 淡泊名利 C. 忧国忧民 D. 愤世嫉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