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咏鹤 其四

《咏鹤 其四》

时间: 2025-05-03 22:34:10

诗句

翛然饮食自昂藏,不待乘轩兴更长。

雅态肯同鸡鹜侣,高情谁共水云乡。

昆崙珠树闲来往,瑶圃芝田足稻粱。

独有主人恩尚在,天居崇绝最难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34:10

原文展示:

翛然饮食自昂藏,不待乘轩兴更长。
雅态肯同鸡鹜侣,高情谁共水云乡。
昆崙珠树闲来往,瑶圃芝田足稻粱。
独有主人恩尚在,天居崇绝最难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鹤优雅自在地饮食,仿佛不需要依赖华丽的轿子而长久地栖息。它的高雅姿态不屑与鸡鸭为伍,谁能与它共享这水云之间的悠然境地?在昆仑山的珠树下,它悠闲往来;在瑶池的芝田里,它足够享受稻米和粮食。唯有主人对它的恩情仍在心中,天上那种高洁的绝世之地让人难以忘怀。

注释:

  • 翛然:形容悠闲自在的样子。
  • 昂藏:形容高昂而有气质。
  • 乘轩:指乘坐华丽的车子。
  • 雅态:指高雅的姿态。
  • 鸡鹜:指鸡和鸭,意指低贱的禽类。
  • 高情:指高尚的情操。
  • 水云乡:指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环境。
  • 昆崙:古代传说中的山,象征着高洁。
  • 瑶圃:美好的园圃,象征着富饶。
  • 独有:只有。
  • 恩尚在:恩情仍然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士荣,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诗作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风格多样,尤其擅长描绘自然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在面对世俗繁华时的内心宁静与追求高洁的情感,表达出对高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陈士荣的《咏鹤 其四》通过对鹤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高洁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高雅,与鸡鸭等低贱之禽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诗中描绘的昆仑和瑶圃等意象,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仿佛在劝诫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优雅。

诗的最后两句则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虽然拥有高洁的理想生活,但仍然无法忘记人间的恩情。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彰显了诗人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和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翛然饮食自昂藏:描绘鹤的自由与高洁,饮食自然而悠然。
    2. 不待乘轩兴更长:鹤不需要依赖华丽的生活方式来延续其高贵。
    3. 雅态肯同鸡鹜侣:鹤的高雅不屑于与鸡鸭为伍。
    4. 高情谁共水云乡:在这理想的环境中,谁能与之共享?
    5. 昆崙珠树闲来往:描绘一个美好的环境,象征着悠闲的生活。
    6. 瑶圃芝田足稻粱:象征富饶,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7. 独有主人恩尚在:强调即使有理想生活,心中仍记得人间的恩情。
    8. 天居崇绝最难忘:对高洁生活的向往无法忘怀。
  •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仗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优雅的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高洁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间恩情的眷恋,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意象分析:

  • :象征高洁、长寿。
  • 昆崙:象征高尚与理想的境地,代表着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 瑶圃:象征富饶与美好,是理想生活的表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向往高洁生活
    • C. 赞美自然
  2. 诗中提到的“鸡鹜”象征什么?

    • A. 高贵
    • B. 低贱
    • C. 自由
  3. “昆崙珠树”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繁华
    • B. 理想与高尚
    • C. 现实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寺》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对比陈士荣的《咏鹤》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静谧,而陈士荣则通过鹤的形象传达了高洁的理想生活。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田园乐七首·其一 送张道士归山 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 春日直门下省早朝(时为右补阙) 田园乐七首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凉州郊外游望(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疑梦 郑果州相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魚字旁的字 海陬 至乐 悬崖转石 舌字旁的字 遇水叠桥 龙币 洞隐烛微 香字旁的字 齿过肩随 鼎官 风行电照 蒸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長字旁的字 田字旁的字 人口再生产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