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4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2:49:17
次韵子瞻余杭法喜寺绿野亭怀吴兴太守孙莘老
作者:苏辙
信美非吾土,三吴一水中。
亭高望已极,舟入去无穷。
朝市知安在,湖山信有功。
遨游逐凫鸭,饮食数鱼虫。
波浪喧朝夕,梅烝变绿红。
逢人问京洛,去国长儿童。
同舍情相接,邻邦信屡通。
相邀欲相过,道里讯溪翁。
这地方的美景并非我的故乡,三吴大地被一条河流纵贯其中。
高高的亭子望去,视野已达尽头,船只驶入,仿佛无穷无尽。
清晨的集市我又能在哪里找到,湖光山色确实有它的功用。
我在水中游玩,追逐着野鸭,饮食之间也不过是些鱼虫而已。
波浪在早晚之间喧闹,梅花的盛开在春夏中变得绿红交错。
遇见人问起京城与洛阳,离开故乡的孩子们总是怅然。
同舍之间的情谊相互连结,邻国之间的消息时常互通。
相邀想要相聚,路上打听那溪边的老翁。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涧溪,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文学上成就斐然,与兄长苏轼共称“二苏”,其诗风格清新,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人生。
《次韵子瞻余杭法喜寺绿野亭怀吴兴太守孙莘老》创作于苏辙在余杭法喜寺游玩时,对吴兴太守孙莘老的怀念,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反映出诗人对与友人的情谊和自然生活的向往。
苏辙的《次韵子瞻余杭法喜寺绿野亭怀吴兴太守孙莘老》是一首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诗中以余杭的风光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的秀美与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诗的开头以“信美非吾土”引入,表达了自己对这片美丽土地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亭高望已极,舟入去无穷”一句,展现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的广阔视野,仿佛看到了无尽的水面延伸到天边,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体现了诗人豪放的胸襟与对自然的热爱。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绘了生活中简单而快乐的场景,遨游逐凫鸭、饮食数鱼虫,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繁华的淡泊。
全诗在描写美景的同时,透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人通过“逢人问京洛”一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牵挂。最后两句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感。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珍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整首诗以自然美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牵挂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自然与人际关系,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情感的珍视,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诗中提到的“三吴”是指哪个地方?
诗人通过“舟入去无穷”表达了什么意境?
“逢人问京洛”中提到的“京洛”指的是?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