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4:43
原文展示:
长春之孙自仙骨,
袖有蟠桃食遗核。
平生不学烧汞方,
唾视黄金等何物。
满城谁识旧庚桑,
白发人中似鹤长。
时上高楼惟独醉,
榴皮书破壁尘香。
白话文翻译:
长春的孙子(指丘老师)天生就有仙人的气质,
他袖中藏有蟠桃,留下了个果核。
他一生不曾学习炼制汞,
而看待黄金也不过是等同于其他的东西。
满城的人有谁能识得他的庚桑(隐士的身份)呢?
在白发人中,他显得像一只长寿的鹤。
每当我登高楼时,唯一醉心于此,
榴皮书的破壁,散发着书香的尘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高启(生于公元1487年—死于公元1536年),明代诗人,字汝霖,号曦庐,江苏常熟人。高启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高启与丘老师的交往之际,表达了对老师的深厚敬意及对其超凡脱俗的赞美,反映了高启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赠丘老师》是一首充满敬意与抒情的诗。通过描绘丘老师的高洁品德和超凡脱俗的气质,作者传达了对老师的深情厚谊。诗中不仅展现了丘老师的独特身份,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人格和精神追求的向往。开篇即用“长春之孙”来点明丘老师的非凡之处,接着以蟠桃的比喻,象征其超越尘世的智慧与修养。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自谦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认为金银财富如同尘埃,不能与高洁的精神相比。最后两句则是对丘老师的钦佩与感慨,描绘了一个白发苍苍、如鹤般长寿的老者形象,象征着智慧与长寿。整首诗既有对老师的赞美,又体现了高启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充满了哲理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丘老师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世俗的超然,展现了高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老师的敬仰。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长春之孙”指的是谁?
“唾视黄金等何物”中,作者对黄金的态度是?
诗中提到的“蟠桃”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高启的《赠丘老师》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感悟。王之涣通过辽阔的景象表达对未来的希望,而高启则通过对老师的赞美传达了对精神境界的向往。两者在主题上相通,但表现手法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