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5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59:50
鸣琴泉 李廌 〔宋代〕
昔闻流水操,想见流水音。 况复山泉声,声自如鸣琴。 可笑山中人,强作碧沼深。 暗流不复鸣,遗声杳莫寻。 近闻石钟山,苏辨正古今。 郦元与李渤,地下当噤喑。 惜乎不闻此,使我徒登临。 道人笑谓余,胡不求琴心。 何劳弦上声,况此非徽金。
从前听说流水的演奏,想象那流水的声音。 更何况山泉的声响,声音自然如同鸣琴。 可笑山中的人,勉强把泉水当作深碧的池沼。 暗流不再鸣响,遗留的声音遥远而无法寻觅。 最近听说石钟山,苏轼辨析古今。 郦道元和李渤,地下应当沉默无言。 可惜没有听到这些,使我空自登临。 道人笑着对我说,为何不求得琴心。 何须劳烦弦上的声音,何况这并非徽金的琴。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公辅,宋代诗人。他的诗多写自然景色,风格清新,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山泉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世俗之人的讽刺。诗中提到的石钟山和苏轼的辨析,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地理的兴趣。
这首诗以山泉声为切入点,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诗中“昔闻流水操,想见流水音”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声音的向往和想象。接着,“况复山泉声,声自如鸣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受,将山泉声比作鸣琴,赋予了自然声音以音乐的美感。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石钟山的提及,引入了历史和地理的元素,增加了诗歌的深度。最后,道人的话语“何劳弦上声,况此非徽金”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声的纯粹欣赏,不需借助任何外在的乐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山泉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世俗之人的讽刺,以及对历史和地理的兴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石钟山”位于哪个省? A. 江西省 B. 湖南省 C. 湖北省 D. 安徽省
诗中“何劳弦上声,况此非徽金”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不需要真正的琴声 B. 需要真正的琴声 C. 不需要任何声音 D. 需要任何声音
诗中“昔闻流水操,想见流水音”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