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40: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0:33
送绝尘子归旧隐二首
施肩吾
云水千重绕洞门,
独归何处是桃源。
仙方不用随身去,
留与人间老子孙。
班藤为杖草为衣,
万壑千峰独自归。
纵令相忆谁相报,
桂树岩边人信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而美丽的隐居生活场景。诗人看见云雾缭绕的山水,感叹自己独自归去的地方如同桃源般美好。修炼成仙的草药不必随身携带,留给人间的则是老子和他的后代。诗人以藤蔓作拐杖,以草制成衣服,独自踏上归隐之路。即使心中对往昔的记忆依然存在,但又有谁能回应这份思念呢?在桂树旁的山岩边,曾经的人迹稀少,显得格外孤寂。
作者介绍:施肩吾,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隐逸诗歌而闻名,常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其诗风清新淡雅,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追求的时期,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优美的自然景象和隐士生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开头的“云水千重绕洞门”,描绘了一幅如梦如幻的自然画面,给读者带来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诗人通过“独归何处是桃源”,直接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桃源不仅是地理上的隐居之地,更是心灵的归宿。
接下来的“仙方不用随身去,留与人间老子孙”,则引入了对人间的思考,虽然隐士生活令人向往,但诗人也意识到这种生活的孤独与对人世的牵挂。采用“班藤为杖草为衣”的描写,生动展现了隐者朴素的生活方式,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两句“纵令相忆谁相报,桂树岩边人信稀”,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尽管内心有着对往昔的思念,但在隐居的孤独中又感到无处倾诉,这种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桃源)、对仗(班藤与草)、意象(桂树、云水)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逃避,同时也流露出隐居生活的孤独与对往事的思念。
诗词测试:
施肩吾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世俗的追求
B.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C. 对权力的渴望
D. 对财富的追求
诗中的“桃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药物
B. 理想化的隐居生活
C. 一种植物
D. 一种地理位置
诗中提到的“班藤”和“草”象征什么?
A. 名利
B. 朴素生活
C. 繁华
D. 奢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人的思想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