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4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44:55
拜星月慢 十二月七夜作
作者: 卢青山
笔束霜心,灯嘘凉梦,独与冬魂坐处。
远笑遥歌,是谁家筝柱?
倚窗听,但有萧萧瘦竹扶桥,暧暧残烟栖树。
水颤微波,恍山灵初去。
不思量,不识年华注思量尽又恨年华遽。
软语昨夜柔蛩,付何时风雨?
剩蟾蜍冷抚千山坞尚不到寂寞封苔牖。
但早有几点梧苞,结来春愁绪。
在寒霜的夜晚,我的心如同被冰封;微弱的灯光吹散了我的梦,我独自与冬天的灵魂静坐。远处传来欢笑和歌声,究竟是谁家的琴声缭绕?我倚在窗前倾听,只有瘦竹轻轻摇曳,淡淡的烟雾栖息在树上。水面微波荡漾,仿佛山中的灵气初去。我不去思量,也不知时光如何流逝,那些思量尽头又恨年华匆匆。柔软的声音如昨夜的蛩音,何时才能与风雨相伴?月光下,寒蟾蜍轻抚千山,尚未感到寂寞封闭的苔窗。但早已有几点梧桐的花苞,寄托着春天的愁绪。
卢青山,现代诗人,作品常常体现对自然景物的深刻观察与感悟,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其诗歌多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触及内心的情感波动。
此诗作于冬季的十二月,夜晚的寒冷与孤独感激发了诗人的思考与创作。冬天常常是一个沉寂的季节,让人反思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意义。
《拜星月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思考,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冬日氛围。诗人以“笔束霜心”开篇,展现出内心的冷清与孤独,暗示了冬季的萧索与沉静。接着通过对远处音乐的描绘,引入了人与自然的联结,使人感受到一种遥远而温暖的情感。
诗中的意象层层叠加,构成了一幅冬夜的画卷:瘦竹、残烟、微波,这些元素不仅描摹了自然的景致,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尤其是“水颤微波,恍山灵初去”,让人感受到一种灵动与淡淡的忧伤,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灵气悄然流逝。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年华”的思考愈发深刻,既有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与焦虑。尤其是“剩蟾蜍冷抚千山坞尚不到寂寞封苔牖”,将自然与人心的寂寞相融合,表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
最后,几点梧苞的出现,象征着春天的希望与新的开始,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期待。全诗在宁静中透出淡淡的忧伤,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孤独、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感悟,表现了在冬天的静谧中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中“笔束霜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中提到的“远笑遥歌”代表了什么?
“水颤微波,恍山灵初去”中的“山灵”象征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