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6:01
才尤刚决节尤坚,和议连番总不然。
百计筹谋惟报国,一时流寓况名贤。
便教藩服能成事,其奈孱躯不永年。
史册流芳终有分,漫将遗恨播诗篇。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忠诚的决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人虽然拥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但在多次和谈中却未能如愿以偿。尽管他运筹帷幄,心系报国,但身处流亡之中,身边优秀的人才也难以施展抱负。即使外藩顺从也无法改变现状,终究因为身体的羸弱而无法长久。历史留下的美名终会存在,然而心中的遗憾却只能化为诗篇流传。
蔡德辉,清代人,生活在清朝中期,因其忠国之情而闻名,其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诗风高亢激昂,常以古典诗词形式表达爱国主义情怀。
本诗写于清代动荡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诗人身处流亡,心系国家,虽有抱负却难以施展,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以一种沉痛而又坚定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对个人命运的叹息。开篇通过“才尤刚决节尤坚”二句,明确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表明他虽身处逆境,内心却依然坚韧不拔。接下来的“和议连番总不然”,则揭示了他所经历的多次和谈的失败,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和无奈。
“百计筹谋惟报国”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他用尽心思只为报效国家,但“流寓”之境让他感到无奈,显露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最后两句“便教藩服能成事,其奈孱躯不永年”更是将诗人对自身身体和命运的忧虑推向高潮,虽希望外藩顺从,最终却因身体的虚弱而无力改变现状。
整首诗在情感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既有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诗人用具有力量感的文字,描绘出一种悲壮而又激昂的情怀,使读者在心中感受到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感与对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以悲壮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和议”代表什么?
诗人最终希望留给后人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