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1: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1:40
树上凌霄,堂前紫荆,秋来尚芳。
柰牝鸡晨语,鹡鸰憔悴,妖狐昼啸,鸿雁分张。
仁智匪周,喜忧非舜,一旦天伦忍遂忘。
如何好,望松楸感泣,桑梓悲伤。
古今祸起专房。总一国犹然况一乡。
家有妇人,岂无长舌,世无男子,谁有刚肠。
树大枝分,瓜熟蒂落,此语应非是义方。
聊书此,要惩鉴诫,不在文章。
在树上盛开的凌霄花,堂前的紫荆花,秋天依然芬芳。
母鸡在晨曦中啼鸣,鹡鸰鸟显得憔悴,妖狐在白天狂啸,鸿雁也在分飞。
仁义不周,喜怒不如舜帝,转眼间亲情就忍心忘却了。
怎么能好呢?望着松树和楸树令人感伤,桑梓之地令人悲痛。
古今的祸乱都是出自权势之人,一国之内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乡。
家中有妇人,难道没有长舌之人?世间没有男子,谁能有刚直之心?
树大了枝分,瓜熟了蒂落,这句话并非是正义的道理。
聊写这些,是为了警惕戒诫,不在于文章的华丽。
凌云翰,元代诗人,因其作品常抒发对时事的关注与对人性的思考而著称。其诗风清新自然,兼具深邃的哲理思考。
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性状态的描绘,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思考。
《沁园春 嘲昆季析居》是一首深刻抒发对人性与社会现状的思考之作。开篇以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入,凌霄花与紫荆花的盛开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性与社会的冷酷。诗中提及的“妖狐昼啸”和“鸿雁分张”,不仅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也暗示了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社会的动荡。
诗中“仁智匪周,喜忧非舜”,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失望与批判,而“如何好,望松楸感泣,桑梓悲伤”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无奈。这种情感在“古今祸起专房”一句中达到高潮,诗人通过对权力的讽刺,揭示了个人在权力面前的无力感。
整首诗最后以“聊书此,要惩鉴诫,不在文章”作结,强调了警示与教诲的重要性,诗人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在乎的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与警觉。通过这首诗,凌云翰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也为当时乃至后世提供了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树上凌霄,堂前紫荆,秋来尚芳。
描述秋天的景象,凌霄花和紫荆花依然盛开,象征着美好的生活。
柰牝鸡晨语,鹡鸰憔悴,妖狐昼啸,鸿雁分张。
描绘早晨的宁静与孤独,母鸡啼鸣、鹡鸰憔悴,妖狐的啸叫与鸿雁的离去传达出一种悲伤与凄凉。
仁智匪周,喜忧非舜,一旦天伦忍遂忘。
表达对当时社会仁义缺失的失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淡薄。
如何好,望松楸感泣,桑梓悲伤。
对故乡松树与楸树的眷恋,感受到深深的悲伤。
古今祸起专房。总一国犹然况一乡。
权力与私欲引发的祸乱,国家与乡村都难以幸免。
家有妇人,岂无长舌,世无男子,谁有刚肠。
反映家庭中的争吵与无奈,强调女性在家庭中的话语权。
树大枝分,瓜熟蒂落,此语应非是义方。
说明自然法则与人情世故的关系,强调这种现象并非正义的体现。
聊书此,要惩鉴诫,不在文章。
最后总结,写作的目的在于警示与教诲,而不在于华丽的文辞。
整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与人心惶惶的忧虑,展现了人际关系的疏离与家庭中的纷争,呼吁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警觉。
“树上凌霄,堂前紫荆”中提到的两种花分别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妖狐”象征什么?
“仁智匪周,喜忧非舜”中“非舜”指代的是哪个古代圣王?
对比凌云翰的《沁园春 嘲昆季析居》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对人性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与家庭关系的描绘,而后者则强调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