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4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48:55
危梁枕路岐,驻马问前时。
价自友朋得,名因妇女知。
直须论运命,不得逞文词。
执戟君乡里,荣华竟若为。
在危险的桥梁上,我停马问路;
身价是从朋友那里得来的,
名声却是因为妇女知道。
真正应当谈论命运,
而不是借文采来抒发。
手握戟的你在乡里,
那些荣华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罗隐(834年—900年),字梦阮,号青山,唐代诗人,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其诗风清新,常以现实为题材。
这首诗作于唐代中后期,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对于自身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思考愈加深刻。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荣华富贵的质疑以及对命运的思考。
《升仙(迁)桥》是一首通过描绘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来探讨命运和社会地位的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索。诗人开篇以“危梁枕路岐”引入,既描绘了现实中艰难的道路,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不确定。这种象征不仅让人感受到行路的艰难,更引发对生命旅程的深刻反思。
接下来的“驻马问前时”,展现了诗人对前方道路的关注和对未来的迷茫。在社会交往中,身价来自于朋友,这一观点揭示了人际关系在个人成就中的重要性。然而,诗人随即指出名声却是由妇女所知,这一反讽的表达,既体现了对名声来源的无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男女地位的差异。
后两句:“直须论运命,不得逞文词”,则是对现实的一种警醒。诗人强调命运的重要性,认为应当关注真正的生存状态,而非表面的华丽辞藻。这种对文词的批判,隐含了对当时文人风气的反思,显示了作者对真实、实在人生的追求。
最后以“执戟君乡里,荣华竟若为”收尾,进一步强调了荣华的虚无,思考其真正的意义。整首诗在叙述中展现出深刻的哲理,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诗歌探讨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命运与真实生活的关系,质疑表面的荣华与名声,强调应关注内在价值和真正的生存状态。
诗中“危梁”象征什么?
诗人认为名声来源于哪里?
“不得逞文词”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两者都探讨了人生的选择与命运,但王维更多地表现了对离别的感伤,而罗隐则更侧重于对名声与价值的反思与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