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1:08: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1:08:33
赠岐山姜明府
作者: 李端〔唐代〕
昨夜闻山雨,归心便似迟。
几回惊叶落,即到白头时。
雁影将魂去,虫声与泪期。
马卿兼病老,宋玉对秋悲。
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
非关口腹累,自是雪霜姿。
酿酒栽黄菊,炊粳折绿葵。
山河方入望,风日正宜诗。
牧竖寒骑马,边烽晚立旗。
兰凋犹有气,柳脆不成丝。
别后如相问,高僧知所之。
昨夜听到山上的雨,心中归来的感觉变得迟缓。
几次被落叶惊醒,恍惚间已到白头时。
大雁的影子似乎带走了我的灵魂,虫鸣声与泪水相交织。
马卿虽然年老多病,宋玉在秋天面前也感到悲伤。
谢客因离别而感到忧伤,陶公早已心有所思。
这并不是因为生活的重负,而是因为内心的雪霜之态。
我酿酒种黄菊,做饭时折下绿葵。
山河的景象正好迎来我期盼的时刻,今日的风和日子正适合写诗。
牧竖在寒冷中骑马,边疆的烽火晚间升起旗帜。
兰花虽然枯萎仍有余香,柳树虽脆弱却不成丝。
如果你离后想要询问,我知道高僧会告诉你我的去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端是唐代诗人,出身于士族,早年曾任职官场,后因性情洒脱而渐趋隐逸,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端隐居岐山时期,表现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
这首《赠岐山姜明府》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内心的感伤。开篇以“昨夜闻山雨”引入,营造出一种细腻的感受,雨声似乎带来思乡之情,仿佛在诉说归家的路途是漫长而孤独的。诗中提到的“几回惊叶落”,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无常,突显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接下来的意象“雁影将魂去,虫声与泪期”结合了自然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诗人通过与历史人物如马卿、宋玉的对比,突出自己心境的沉重与对生命的思考。尤其是“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不仅反映了对友谊的珍视,也表明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形式上充分运用了对仗与意象的交织,语言清新而富有韵味。最后几句以“别后如相问,高僧知所之”结束,呼应了诗中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更引发读者深思:在这一切无常之中,或许只有高僧能知晓真正的归宿与安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生的无常,表现了诗人对归乡、友谊的渴望与思考,最终引导读者感受到时间流逝与生命脆弱的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马卿”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昨夜闻山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中提到的“酿酒栽黄菊”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生活的向往?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李端的《赠岐山姜明府》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了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但李端更偏重于对友谊与归乡的思考,而王维则注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