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46:25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作者:岳飞 〔宋代〕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遥望中原,荒烟之外有许多城郭。想当年花儿遮蔽、柳树护卫的美景,凤楼龙阁气势壮丽。如今万岁山前珠翠环绕,蓬壶殿内笙歌悠扬。但到如今,铁骑已满郊野,战火尘埃弥漫。问,军队何在?刀枪为何无?问,百姓安在?满目沟壑。感叹江山依旧,千村却已寥落。何时能请来锐利的军队,一鞭直渡清河洛?再回来续写汉阳的游历,骑上黄鹤。
岳飞,字鹏举,号太白,南宋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和诗人。他以忠诚和勇敢著称,曾多次抵抗金朝的侵略,后因政治原因遭冤死。岳飞的诗歌风格激昂慷慨,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多灾多难之时。诗人站在黄鹤楼上,凝视着遥远的中原,感慨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中反映了岳飞对国家的热爱、对民生的关切以及对战乱的愤慨。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遥望中原,唤起了对曾经繁华的怀念,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开头的“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景象,更暗示了战乱带来的破坏与荒凉。接着,诗人通过“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表现出对美好往昔的渴望与失落。
诗中的“兵安在?膏锋锷”和“民安在?填沟壑”两句,直接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民生困苦的强烈关注,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最后,诗人用“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展现了他渴望恢复国家秩序、重振雄风的豪情,体现了其不屈的斗志和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构思巧妙,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展现了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伟大情怀。
整首诗表达了岳飞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感慨历史的变迁,展现了他对恢复国家繁荣、保护民众安宁的坚定理想与不屈斗志。
诗中“兵安在?膏锋锷”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关切?
A. 国家安全
B. 个人安危
C. 经济发展
D. 文化传承
诗中的“遥望中原”是指哪一地区?
A. 南方
B. 西方
C. 中原地区
D. 北方
诗中提到的“黄鹤”象征着什么?
A. 自由与希望
B. 战争与暴力
C. 富贵与繁华
D. 历史与文化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