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感事

《感事》

时间: 2025-07-27 08:03:56

诗句

东北扬烽火,纤儿启衅年。

筹边资李牧,奉使重张骞。

民命生谁恃,天骄祸未延。

朔方言纪载,备乘有新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03:56

原文展示:

东北扬烽火,纤儿启衅年。
筹边资李牧,奉使重张骞。
民命生谁恃,天骄祸未延。
朔方言纪载,备乘有新编。

白话文翻译:

在东北地区烽火频扬,年轻的女子开始为国家的纷争而忧虑。筹措国防的资金,仿佛李牧那样,重任在肩。民众的生命安危又该依靠谁呢?天子的骄奢尚未带来灾祸。北方的言辞记载着战争的情况,已有新的编纂记录。

注释:

  • 纤儿:古代对年轻女子的称呼,这里暗指为国忧心的少女。
  • 筹边资:筹措边防的资金。
  • 李牧: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以防守边疆、平定骚乱著称。
  • 天骄:这里指的是天子或皇帝,强调其奢华和对民间疾苦的无知。
  • 朔方:指北方地区。
  • 言纪载:言辞的记载,指关于战争的信息。

典故解析:

  • 李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以善于用兵和治边而著称。诗中提到他,意在强调治理边疆的重要性。
  • 天骄:通常用来指代统治者,尤其是那些骄奢而无视民生的皇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逊,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常以时政、民生为题材,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烽火与民众的苦难,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感事》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诗篇,展现了李逊对国家命运的深思。诗的开头描绘了东北的烽火,暗示着战争的紧迫与不安。接着提到“纤儿”,这是对年轻女子的关注,表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筹边资李牧”一句,直接提到历史人物李牧,表明诗人希望借古喻今,强调边防的重要性和对将领的期待。诗中“民命生谁恃”的提问,流露出对民众生命安全的深切忧虑,令人反思在动荡时代,究竟依靠谁来保护百姓的安危。

最后两句“天骄祸未延,朔方言纪载”,则提示了对统治者的批评,强调了当时官僚的奢华与无知。诗人在表达忧虑的同时,也呼唤对国家的责任感与担当。整首诗不仅是对当时历史的反映,也是对后世的警醒。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东北扬烽火:烽火的频繁点燃,意味着战争的爆发与紧迫的局势。
    2. 纤儿启衅年:年轻女子的忧虑,隐喻着民众的苦难与对未来的担忧。
    3. 筹边资李牧:借古人之名,强调国家对边防的重视,渴望有能人重用。
    4. 奉使重张骞:表达对恢复国家强盛的期待与渴望。
    5. 民命生谁恃:发出对民众生存的困惑与忧虑,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
    6. 天骄祸未延:对统治者的奢靡生活的警示,暗示即将到来的灾难。
    7. 朔方言纪载:强调北方的战争信息更新,表达对时局变化的关注。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意象分析: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乱。
  • 纤儿:象征年轻一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与责任。
  • 李牧:象征忠诚与智慧的将领形象,代表着对国防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A. 李白
    B. 李牧
    C. 张骞
    D. 杜甫

  2. “民命生谁恃”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国家的财富
    B. 对民众安全的忧虑
    C. 对将领的期望
    D. 对战争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 王维的《送别》,体现了对战争与离别的感伤。

诗词对比
李逊的《感事》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均关注国家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但李逊更多地关注边疆的安危,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城市的悲哀与个人的命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李逊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龟峰宝塔 东埔春耕 龙津晚渡 石径樵归 宝江渔唱 桂岫晴岚 梧峰夕照 和美周黎先生过张二乔故居 其二 和美周黎先生过张二乔故居 其一 奉和刘采访缙云南岭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夕字旁的字 力微任重 两部鼓吹 日字旁的字 大材小用 卤字旁的字 神枪手 眼不见,心不烦 谘议局 白毫之赐 筒洒 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小字头的字 弓字旁的字 一文如命 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以一知万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