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4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0:42:45
得余干李尉书绿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
——梅尧臣
余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对琵琶尾。
琵琶日日有秋声,雁过洞庭风入苇。
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莹磨光几里。
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
在越地的乡间,溪水与河流交织,构建出如同琵琶的尾部。
琵琶每天都发出秋天的声音,雁阵飞过洞庭湖,微风拂动芦苇。
南斗星在湖面上静止不动,长刀的锋芒映衬着碧绿的耳朵。
美丽的月亮在寒冷的溪水上空明亮地升起,青铜般的光辉照耀着几里远的地方。
清晨因吴地的客人轻轻飘过,满纸的书信如同欣喜的蚕丝。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五言诗和古体诗,风格清新自然,常描绘山水田园,情感细腻,作品在当时的文人中具有较高的评价。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与友人李尉相聚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梅尧臣的这首《得余干李尉书绿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越地美景的热爱以及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首联“余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对琵琶尾。”将自然景观与音乐意象巧妙结合,给人以清新之感,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中。接着“琵琶日日有秋声”,通过琵琶声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寂的秋意,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中间部分描绘了秋日的湖面和星空,表现了静谧与安详,诗句“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星空与湖面的和谐,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而“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莹磨光几里。”则通过月光的描绘,传达出了一种清冷而又令人心醉的美感,诗人仿佛在夜色中与自然对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最后,诗人写道“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这句不仅点明了友人之情,还通过轻盈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愉悦的心情,令整个诗篇在沉静中透露出一丝欢快。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了情感,形成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体现了梅尧臣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友谊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余水”指的是什么?
“琵琶日日有秋声”中“秋声”主要表达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姱娥”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