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3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30:27
从军行三首 其二
作者: 李约 〔唐代〕
栅壕三面斗,箭尽举烽频。
营柳和烟暮,关榆带雪春。
边城多老将,碛路少归人。
杀尽金河卒,年年添塞尘。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斗的惨烈和士兵的艰辛。四周的栅栏和壕沟筑成了防线,战斗频繁,箭矢已经用尽,烽火台上频繁升起烟火信号。营地里,柳树在烟雾中显得朦胧,关口的榆树在春雪中显得孤寂。边境的城池中多是年迈的将领,而通往沙碛的路上却几乎看不到归来的士兵。每年都在金河水边杀戮敌军,战斗过后只留下无尽的尘土。
作者介绍: 李约,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多描绘边塞生活与战争,风格豪放,气势磅礴。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唐代边疆战乱频繁的时期,反映了士兵在战斗中承受的苦难和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李约的《从军行三首 其二》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边疆战争的惨烈。开篇以“栅壕三面斗”展现出紧张的战斗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的“箭尽举烽频”则暗示了战争的持久和士兵的困境,箭矢的耗尽正是无尽战斗的象征。营地的描写通过“营柳”和“关榆”传达出一种黯淡和孤独的情绪,春雪的意象更是渲染出一种冷清和无奈。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通过“边城多老将”和“碛路少归人”描绘了边疆的荒凉与凋零,年长的将领多是年少时的英雄,而如今却只能守望着归人稀少的道路。最后一句“杀尽金河卒,年年添塞尘”更是以“塞尘”作为战争的象征,反映出战争带来的无尽苦痛与悲哀。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士兵的无奈与孤独,也对战争的残酷提出了质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边疆的战争场景,表达了士兵对战争的无奈与痛苦,同时也透露出对战争带来的无尽伤害的深深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下面哪一句描绘了战斗的频繁?
“关榆带雪春”中的“雪”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边城多老将”反映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战争场景,但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与壮志,而李约的《从军行三首》则更侧重于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无奈。在情感基调上,王昌龄的作品更为激昂,而李约则显得更加沉重与冷静。